㈠ 古代時候的城池名字
1.幽州。
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即現在的北京市。
出處: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2.蘭陵。
即現在的山東省棗庄市。
出處:唐·李白《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譯文:蘭陵美酒甘醇,就像鬱金酒的香氣芬芳四溢。興來盛滿玉碗,泛出琥珀光晶瑩迷人。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鄉之客。最後哪能分清,何處才是家鄉?
3.姑蘇。
即現在的蘇州市。
出處:唐·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4.徽州。
即現在的安徽省。
出處:明·湯顯祖《有友人憐予乏勸為黃山白岳之游》: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譯文:想要識得金子銀子的氣息,多多到黃山白岳游覽。我這一生最痴迷的事情,就是不在做夢的時候到訪徽州。
5.長安。
即現在的西安市。
出處:唐·盧綸《長安春望》: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春生 一作:春來)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譯文:東風吹拂,微微春雨灑過青山;登高遠望,長安城中房舍疊嶂,草色閑閑。故園就在夢中,可是何時才能歸還;冬去春來,江上舟來舟往,又有幾人得以還家。
長安城外,河流原野,縱橫交錯,一直延伸到天邊浮雲之外,長安城中,宮闕參差錯落,籠罩在一片殘陽之中。又有誰理解我這位讀書人,生逢亂世,孤身一人,滿頭白發,形容憔悴,漂泊流盪在荒遠的秦關。
㈡ 中國歷史名城有哪些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這里不一定就生地級市或者直轄市,包括縣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提出是在1982年,在1982年的時候,公布了第一次歷史文化名城,一共有24座城市入選,它們分別是: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長沙、廣州、桂林、成都、西安、c、遵義、昆明、大理、拉薩。
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東和中南地區的城市最多。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不單單只是擁有歷史古跡,她一共分為7大類:歷史古都型、傳統風貌型、一般史跡型、風景名勝型、地域特色型、近代史跡型、特殊職能型。但總得來說,擁有悠久歷史是一個硬性條件。
㈢ 古代有哪些城池名
寧遠古城與西安古城,荊州古城(今江陵縣城)和山四平遙古城同被列為我國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至於護城河嘛,當然有的每個古城都有了,至於名字嘛,當然就叫護城河了,比如北京的護城河。。。這些護城河在古代都很重要。至於有名沒名的話,還不好找查詢。
㈣ 古代名城和現代城市的名字對照
歷史的長流總在不斷地向前邁進,而古代的歲月也給古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我們總要跟隨歷史踏向新征程,我們不能等待,但歷史的過往雲煙,又值得我們去品味。
這一次,我們要探討的就是,在我國古代,有哪些城市的名字和現代城市的不一致。我們所熟知的,古代的村落,城市都會依託當地自然環境來命名,或者是偉人的名字來命名。當然也有很具有意義的名字來命名的。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更名的城市,他們大致的改名情況也和上述情況差不多,都是根據地理和歷史因素,以及原本名字來更改,不會因為什麼其他原因來修改的。以上就是本人對於古代城市名字與現代超市名字不一致的說明。
㈤ 古代名城和現代城市的名字對照
南京——建業、建康、金陵、石頭城
北京——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
長安——西安
蘇州——姑蘇、吳、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平江、長洲
揚州——維揚、江都、廣陵
杭州——臨安
鄭州——滎陽、管州、登封
黃山——歙縣、徽州
合肥——廬州、廬陽、合淝
上海——松江府
廣州——南海郡、百越、羊城
南昌——豫章、洪都
福州——榕城、三山、東越、左海
紹興——會稽
㈥ 古代的城市名字
咸陽 秦 至今
長安 西漢,隋(大興),唐 西安
洛陽 東漢,北魏 隋 至今
汴梁 東京 北宋 後梁、後晉、後漢、後周 開封
建康 建業 南朝,東晉、宋、齊、梁、陳, 南京
大都 元 明清(北京) 民國(北平) 北京
餘杭 錢塘(秦) 隋 臨安 南宋 杭州
邯鄲 戰國 趙 邯鄲
臨淄 戰國 齊 淄博
益州 三國 蜀 成都
會稽 三國 吳 蘇州
盛京 滿洲 沈陽
廣陵 秦 江都(漢) 揚州(明清) 揚州
南海 秦 廣州(三國吳) 至今
晉陽 戰國 太原(秦、明清)並州(東漢、北宋)太原、北都、北京(唐)太原
泉州 唐 泉州
㈦ 中國古代城市名
1、戰國時期
臨淄、咸陽、邯鄲、大梁(開封)、郢都(荊州),鄭城(新鄭)、曲阜、洛陽、成都、姑蘇(蘇州)。
2、秦朝
薊(北京)、咸陽。
3、西漢時期
長安(西安)、洛陽、成都(蜀郡)、宛城(南陽)、邯鄲,臨淄、彭城(徐州)、長沙、番禺(廣州)、廣陵(揚州)。
4、東漢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宛城(南陽)、成都、彭城(徐州)、許昌、荊州、長沙、襄陽、鄴城(鄴城主體已消失)(臨漳、安陽)。
5、三國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建鄴(南京)、益州、赤壁(武漢)、成都、荊州,許昌、徐州、長沙、涼州(武威)、幽州(北京)。
6、兩晉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建康(南京)、鄴城(臨漳、安陽)(鄴城主體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國(邢台)、壽春、廣陵(揚州)、姑蘇(蘇州)。
7、南北朝時期
建康(南京)、洛陽、長安(西安)、平城(大同)、 鄴城(臨漳、安陽)(鄴城主體已消失)、成都、廣州、壽春、荊州、廣陵(揚州)。
8、隋唐時期
長安(西安)、洛陽、揚州、成都、太原,錢塘(杭州)、荊州、金陵(南京)、廣州、幽州(北京)。
9、五代十國時期
汴州(開封)、洛陽、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廣州、成都、長沙、荊州、揚州。
10、北宋和遼時期:
汴京(開封)、揚州、杭州、福州、泉州,廣州、明州(寧波)、金陵(南京)、成都、長沙。
11、南宋和金時期
臨安(杭州)、泉州、福州、廣州、明州(寧波),金陵(南京)、揚州、長沙、中都(北京)、成都。
12、大元時期
泉州、大都(北京)、揚州、廣州、福州,明州(寧波)、杭州、中慶(昆明)、成都、遼陽、順德(邢台)。
13、大明時期
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福州、廣州、明州(寧波)、成都、濟南、順德(邢台)。
14、大清時期
北京、蘇州、南京、杭州、濟南,廣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漢、奉天(沈陽)、順德(邢台)。
15、民國時期
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南京,奉天(沈陽)、濟南、重慶、北平(北京)、成都、承德。
例舉介紹:
1、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2、成都:
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並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
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
蜀漢政權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
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
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蜀郡為成都府,作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為尹。 [22] 時又分劍南道為東西兩川,成都為西川節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罷京,而成都府依然不變。
後梁開平一年(907年),朱溫滅唐,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割據川蜀,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和「後蜀」。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峽四路之一)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
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使當地的生產和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23]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為四川行省首府駐地。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
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康熙年間,清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清朝設置四川省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府。
民國元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清廷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民國二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
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成都市。
㈧ 歷代中國古代名城
以下是中國歷史上各時段的10強城市榜,夏商和西周時期,華夏大地上還沒有什麼城市,所以本榜單從戰國時期開始:
戰國時期10強城市:臨淄、咸陽、邯鄲、大梁(開封)、郢都(荊州),鄭城(新鄭)、曲阜、洛陽、成都、姑蘇
西漢時期10強城市:長安(西安)、洛陽、成都、宛城(南陽)、邯鄲,臨淄、彭城(徐州)、長沙、番禺(廣州)、廣陵(揚州)
東漢時期10強城市:洛陽、長安(西安)、宛城(南陽)、成都、彭城(徐州),許昌、荊州、長沙、襄陽、鄴城(現已消失)
三國時期10強城市:洛陽、長安(西安)、建鄴(南京)、成都、荊州,許昌、徐州、長沙、涼州(武威)、幽州(北京)
兩晉時期10強城市:洛陽、長安(西安)、建康(南京)、鄴城(現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國(邢台)、壽春、廣陵(揚州)、姑蘇
南北朝時期10強城市:建康(南京)、洛陽、長安(西安)、平城(大同)、鄴城(現已消失),成都、廣州、壽春、荊州、廣陵(揚州)
隋唐時期10強城市:長安(西安)、洛陽、揚州、成都、太原,錢塘(杭州)、荊州、金陵(南京)、廣州、幽州(北京)
五代十國時期10強城市:汴州(開封)、洛陽、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廣州、成都、長沙、荊州、揚州
[五代十國時期是南方城市迅速崛起的時期]
北宋和遼時期10強城市:汴京(開封)、揚州、杭州、福州、泉州,廣州、明州(寧波)、金陵(南京)、成都、長沙
南宋和金時期10強城市:臨安(杭州)、泉州、福州、廣州、明州(寧波),金陵(南京)、揚州、長沙、中都(北京)、成都
大元時期10強城市:泉州、大都(北京)、揚州、廣州、福州,明州(寧波)、杭州、中慶(昆明)、成都、遼陽
大明時期10強城市: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福州、廣州、明州(寧波)、成都、濟南
大清時期10強城市:北京、蘇州、南京、杭州、濟南,廣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漢
民國時期10強城市(港台除外):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南京,奉天(沈陽)、濟南、重慶、北平(北京)、成都
㈨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名城
請翻閱《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