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菜在古代怎麼稱呼
菜。在古代的時候,起初菜指的是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以及熟食,但是後來就包括在內,後來所說的菜,泛指一切菜餚。
⑵ 白菜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白菜是我國原產蔬菜,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據考證,在我國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發現的白菜籽距今約有六千年至七千年,《詩經·谷風》中有「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的記載,說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帶,對於葑(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為白菜之類)及菲(蘿卜之類)的利用已經很普遍。到了秦漢,這種吃起來無滓而有甜味的菘菜從「葑」中分化出來;三國時期(公元三世紀)的《吳錄》有「陸遜催人種豆菘」的記載。南齊(公元五世紀)的《齊書》有「曄留王儉設食,盤中菘菜(白菜)而已」的記述(《武陵昭王曄傳》),同時期的陶弘景說:「菜中有菘,最為常食。」唐朝時已選育出白菘,宋時正式稱之為白菜。宋代蘇頌說:「揚州一種菘,葉圓而大……啖之無渣,絕勝他土者,此所謂白菜。」明代李時珍引陸佃《埤雅》說:「菘,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謂之白菜。」白菜還有一定的葯用價值,古代醫書《名醫別錄》里說「白菜能通利胃腸,除胸中煩,解酒毒」。
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說:「 白菜汁,甘溫無毒,利腸胃,除胸煩,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並說「冬汁尤佳」。如配蔥白、生薑、蘿卜等煎湯飲,可治感冒。如搗爛,炒熱後外敷脘部,可治胃病。白菜根配銀花,紫背浮萍,煎服或搗爛塗患處,可治療皮膚過敏症,尤其是對面部皮膚過敏症有叫較好療效。生白菜汁和生蘿卜汁內服還能治療煤氣中毒。
每100克白菜所含營養素如下
·熱量 (17.00千卡) ·蛋白質 (1.50克) ·脂肪 (0.10克) ·碳水化合物 (3.20克) ·膳食纖維 (0.80克) ·維生素A (20.00微克) ·胡蘿卜素 (120.00微克) ·硫胺素 (0.04毫克) ·核黃素 (0.05毫克) ·尼克酸 (0.60毫克) ·維生素C (31.00毫克) ·維生素E (0.67毫克) ·鈣 (50.00毫克) ·磷 (31.00毫克) ·鈉 (57.50毫克) ·鎂 (11.00毫克) ·鐵 (0.70毫克) ·鋅 (0.38毫克) ·硒 (0.49微克) ·銅 (0.05毫克) ·錳 (0.15毫克)
⑶ 白菜古名叫什麼
白菜古時稱為:菘。
最早的記載見於三國時期的《吳錄》:「陸遜催人種豆、菘。」意思是:陸遜督促人們種豆、白菜。但白菜廣泛種植是在唐代。
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後,韓愈因避謗毀,被降職河南(洛陽)縣令;其間,孟郊、盧仝等人居於洛陽,與韓愈並稱「韓孟詩派」。有一年冬天,大雪飄飄,孟郊、盧仝來訪,韓愈把儲藏的白菜細細切絲,加湯慢燉,滿滿一碗好像燴銀絲,配上屋外新挖出的冬筍。眾人品菘嘗筍,煮酒論詩,好不酣暢。韓愈更是欣然寫下了「晚菘細切肥牛肚,新筍初嘗嫩馬蹄」(意思是:晚上將白菜、肥牛肚子切碎,新摘的筍好像是曾經嘗過的嫩馬蹄的味道)的佳句盛贊「菘、筍」之美味。
(3)白菜古代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白菜的選購竅門:
1、看外表:優質的大白菜要求菜葉新鮮、嫩綠,菜幫潔白,包裹得較緊密、結實,無病蟲害。
2、看黑點:挑選時,可以想辦法看看裡面的幾片葉子,看看有無黑點,如果有,不宜購買。
3、上市時間:根據上市時間,白菜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種類型,按葉球顏色分有白口、青口和青白口之分。9月-10月上市的白菜屬早熟品種,為白口菜,粗纖維較少,口味較淡。
11月份上市的白菜屬晚熟品種為青口菜,初期食用菜質較粗,但儲存後,口味會變好;中熟品種,為青白口菜,質量介於早熟品種和晚熟品種之問。
⑷ 關於「白菜」的古詩句有哪些
關於「白菜」的古詩句較少。
詩句有:先生饞病老難醫。赤米厭晨炊。自種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黃齏。肥蔥細點,香油慢煼,湯餅如絲。早晚一杯無害,神仙九轉休痴。——《朝中措》(朱敦儒)
白菜古時稱「菘」。《六書故》載:「菘,息躬切,冬菜也。其莖葉中白,因謂之白菜。」古人形容菜之美者,稱「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白菜在洛陽和北方有悠久的種植史。過去,到了冬季,天寒地凍,百葉凋零,是菜的淡季,大白菜成為主要菜蔬。況且北方冬季的大白菜,一棵白菜重十餘斤,葉葉緊裹成球形,切開後,雪白水嫩,觀之可愛,可炒、燴、汆(cuān)、燒,被譽為「菜中王」。
⑸ 大白菜的起源是怎樣的
白菜的祖先在中國古代稱為葑菜,是一種根和葉都可食用的蔬菜,可以說是現今的大白菜、小白菜(普通白菜)和蕪菁(蔓菁)的共同祖先。
西周時代的《詩經邶風谷風》中的「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大意是:採收蕪菁和蘿卜時,不要因為根不好連可食的葉子也一起棄去。說明那時葑菜和蘿卜都是根葉兼食的蔬菜。「邶風」是指詩產生的地點,在今河南與河北兩省交界處。另外還有兩首詩也提到葑菜,《詩經鄘風桑中》:「爰采葑矣,沫之東矣」。《詩經唐風采苓》:「采葑采葑,首陽之東」。詩中「鄘風」、「唐風」分別指今山東和山西的一個地區。三首詩都提到葑菜。表明在2000多年前的今河南、河北、山東和山西省等北方地區都已普遍栽培葑菜。
葑菜在北方較乾旱氣候條件下,原來可食的根部再經人工選擇,逐漸成為肉質根的根菜類蕪菁;而在南方濕潤條件下,葑菜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雙重作用下,進化成為葉菜類的菘菜。
菘菜進一步分化,形成牛肚菘、紫菘和白菘三種類型。8世紀唐蘇敬等著《新修本草》(731)記載:「菘有三種,有牛肚菘,菘葉最大厚、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小苦;白菘似蔓菁」。由上所述可知牛肚菘以其葉片大而皺,區別於紫菘和白菘,與大白菜葉片極相似,而被公認為大白菜的原始種。表明此時牛肚菘已從菘菜分化出來成為散葉大白菜變種。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的菜之品項中記載:「薹心、矮菜、大白頭、小白頭、夏菘」等,並專門介紹了「黃芽菜」,「冬至取巨菜,覆以草,即久而去,以黃白纖瑩者,故名之」。黃芽菜雖然還不是葉球而只是心芽,卻已引起人們的極大的注意,並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黃芽菜的出現將向「黃芽」增大方向選擇。只有更大的「巨菜」才能產出大的「黃芽」,所以此後黃芽菜的人工選擇向「巨菜」和「黃芽」雙方向進化。
13世紀元陶宗儀《輟耕錄》已載:「揚州(元)至正丙申,丁酉(1356—1357)間,兵燹之餘,城中屋址偏生白菜,大者重十五斤,小者亦不下八、九斤。有膂力人所負才四五窠耳」。無疑文中所提是大白菜,已不是小白菜了。根據古籍記載可以推測,菘約出現在公元2世紀前後,形成結球類型的初級形態約在11世紀前後,再經過800~900年的演變,最終在中國形成了類型多樣的地方品種。
白菜在韓國的首次記載可以追溯到13世紀。但是,直到19世紀大白菜才成為韓國的最重要蔬菜之一(Pyo,1981)。1866年大白菜被首次引種到日本,但至1920年才開始品種的選育(Watanabe,1981)。小白菜於15世紀引種到馬六甲海峽周邊國家。現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印度西部非常普遍。但是,大白菜引種到東南亞卻很晚。亞熱帶低窪地區通常只是在涼爽、乾燥的季節種植,熱帶高原地區可以周年種植。
早在1840年,法國的Pepin就描述了大白菜的栽培和特色。他說「這種植物在植物園被了解已有20年,可是作為烹飪用的蔬菜只是三年前的事」(Bailey,1928)。大白菜於1887年首次引種到英格蘭。1883年大白菜在美國開始受到關注,並於1893年首次由L.H.Bailey用來自英格蘭的種子進行種植。
大白菜原產於中國。但有關起源問題尚無定論,目前關於大白菜的起源有兩種主要假說,即雜交起源假說與分化起源假說。
1.雜交起源說
李家文(1981)提出「據觀察,小白菜和蕪菁的雜種性狀極似散葉大白菜。根據各種理由推論大白菜可能是由小白菜和蕪菁通過自然雜交產生的雜種。」並認為:「大白菜和小白菜雖然有許多共同的特徵和特性,但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大白菜不可能是由小白菜發生變異而直接產生的新種。」
2.分化起源說
譚其猛(1979)認為:「大白菜可能是由不結球的小白菜,在南方向北方傳播栽培中逐漸產生的。」並在以後發表的「試論大白菜品種起源、分布和演化」一文中作了進一步闡述:「我認為大白菜起源於蕪菁與小白菜或小白菜原始類型的雜交後代,是很有可能的。但另外還至少有一種可能,即種內變異在栽培前早已存在,葉柄扁圓至扁平……大白菜的原始栽培類型可能就起源於具有相似性狀的野生或半栽培類型」。「還能有一種解釋,就是認為它們是較後期由小白菜的雜交後代起源的。」並指明:「前一說可稱為雜交起源說,後一說可稱為分化起源說」。至於大白菜的起源中心,「很可能是冀魯二省」。
近年來,曹家樹(1995)等從種皮飾紋、雜交實驗、葉部性狀觀察、染色體帶型研究、RAPD分子標記分析、分支分析等方面對大白菜的起源演化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大白菜的「多元雜交起源學說」。他認為大白菜是小白菜進化到一定程度分化出不同生態型以後,與塌菜、蕪菁雜交後在北方不同生態條件下產生的,並且認為小白菜的分化在前,大白菜的雜交起源在後,這實際上綜合了大白菜的雜交起源和分化起源兩種假說。Song等人(1988b)的RFLP研究結果也支持了雜交起源假說。郭晶心等人(2002)研究結果則更支持「分化起源」假說,即大白菜可能起源於已經高度分化了的小白菜,認為蕪菁和白菜類蔬菜的親緣關系較遠,而大白菜與小白菜的親緣關系密切。並且大白菜一類中還包括了薹菜,暗示了大白菜起源於薹菜的可能性。
目前,中國大白菜種質資源主要分布於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其中山東省是其主要分布區,種質資源數量居全國首位,其次是河北省、河南省;再次是遼寧省和四川省。大白菜有直筒形白菜,卵圓形白菜和平頭形白菜等三個基本類型。它們是在不同的生態地區向不同方向培養和選擇所產生的。直筒形白菜產於天津市及冀東一帶,如天津青麻葉品種的各品系,玉田包尖的各品系及唐山和豐潤等市、縣的品種皆是。該地基本上是海洋性氣候,但又受到北部大陸性氣候影響,是海洋性與大陸性氣候交匯的地帶,溫度和濕度變化劇烈,從而形成了具有適應性強、抗熱、抗寒、耐濕、耐旱、抗病力強等特點。卵圓形白菜產於山東省的膠東半島各縣,如膠縣白菜,福心包頭等品種皆是。該地屬於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空氣濕潤,晝夜溫差不大,雨水均勻,從而形成了需要充足肥水,品質好等特點,但不耐熱、不耐旱,生長期長,適應性較差。平頭形白菜分布最廣。在陝西、山西、河北三省的南部,河南省以及山東省的西南部都栽培這一類型,如洛陽抱頭、太原二抱頭等品種皆是。據歷代文獻記載,尤以河南省洛陽市栽培大白菜最早,可能這一類型是先在該地育成,然後傳布於上述各地。該地屬大陸性氣候,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從而形成了具有能適應較高溫度,耐乾旱,對肥力要求較嚴格,生長期長,產量高等特點。
⑹ 大白菜還有什麼別名
【別名】結球白菜、黃芽菜、菘、黃矮菜。別名: 膠菜,紹菜大白菜,在西方又稱「北京品種白菜」,即結球白菜,在粵語里叫紹菜。大白菜有寬大的綠色菜葉和白色菜幫。多重菜葉緊緊包裹在一起形成圓柱體,多數會形成一個密實的頭部。被包在裡面的菜葉由於見不到陽光綠色較淡以至呈淡黃色。
⑺ 白菜的另外一個名字叫什麼
白菜,二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常全株無毛,有時葉下面中脈上有少數刺毛。原產於中國北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屬用蔬菜,通常指大白菜;也包括小白菜以及由甘藍的栽培變種結球甘藍,即"圓白菜"或"洋白菜"。引種南方,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十九世紀傳入日本、歐美各國。白菜種類很多,北方的大白菜有山東膠州大白菜、北京青白、青天津麻葉大白菜、東北大矮白菜、玉田大白菜、山西陽城的大毛邊等。 白菜以柔嫩的葉球、蓮座葉或花莖供食用。栽培面積和消費量在中國居各類蔬菜之首。
【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結球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的葉球。
【別名】菘,大白菜,白菜花。
【功用】益胃生津,清熱除煩。[1]
【成分】可食用部分92%。每100g中所含能量88kJ、水分93.6g、蛋白質1.7g,脂肪0.2g,膳食纖維0.6g,碳水化合物3.1g,胡蘿卜素200g,醇當量42μg、硫胺素0.06mg、核黃素0.07mg、尼克酸0.8mg;維生素C 47mg、維生家E 0.92mg;鉀一30mg、鈉89.3mg、鈣69mg、鎂12mg、鐵0.5mg、錳0.21 mg、鋅0.21mg、銅0.03mg、磷30mg、硒0.33μg。已發現大白菜中含有預防腫瘤的成分。[2]
白菜[3],古名菘,有大白萊和小白菜之分,為我國原產和特產蔬菜,是人們經常食用的重要蔬菜之一。白菜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很長。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有出土的白菜籽。這說明白菜的栽培距今約有六七千年了。
白菜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屬芸薹種白菜亞種的一個變種,以綠葉為產品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學名:Brassica campestris L.ssp. chinensis (L.) Makino. var. communis Tsen et Lee
【釋名】莖扁闊而顏色雪白;葉青,面上有許多細白莖;冬種舂長,高可達兩尺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通利腸胃,除胸煩,解酒毒。
別名
大白菜、小白菜、結球白菜、不結球白菜、百財、娃娃菜。
⑻ 大白菜的起源是哪裡
大白菜原產中國北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屬葉用蔬菜。通常指大白菜。引種南方,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大白菜,又稱為「結球白菜」、「黃芽菜」或「窩心白菜」等,是我國的原產和特產蔬菜,全國各地普遍栽培,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產區。大白菜以其細嫩甘脆、汁白如乳的品質,易種植、耐儲藏的特性,在我國的蔬菜生產和消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人們秋冬季節餐桌上的美味佳蔬。
在北方,大白菜被稱為「當家菜」、「半年菜」,現已先後引種世界各地。在日本,大白菜叫做「唐人菜」、「山東菜」;在歐美,有人把大白菜叫做「中國甘藍」。
(8)白菜古代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在中國北方的冬季,大白菜更是餐桌上的常客,故有「冬日白菜美如筍」之說。大白菜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故有「百菜不如白菜」的說法。民間在冬天的時候會做「白菜燉豆腐」,醋溜白菜,吃起來特別爽口。
在食用上,大白菜的菜路寬、不攔味,適合於多種烹調方法,拌熗腌炒皆宜。它既可單獨成菜,又可與眾多原料配伍;既可做成淡雅的高檔菜,又可做成味厚的大鍋菜;既上得了廳堂,又下得了食堂;而且還是面點餡心和涮火鍋必備的原料之一。
⑼ 白菜古名叫什麼
白菜是我國原產蔬菜,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據考證,在我國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發現的白菜籽距今約有六千年至七千年,《詩經·谷風》中有「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的記載,說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帶,對於葑(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為白菜之類)及菲(蘿卜之類)的利用已經很普遍。到了秦漢,這種吃起來無滓而有甜味的菘菜從「葑」中分化出來;三國時期(公元三世紀)的《吳錄》有「陸遜催人種豆菘」的記載。南齊(公元五世紀)的《齊書》有「曄留王儉設食,盤中菘菜(白菜)而已」的記述(《武陵昭王曄傳》),同時期的陶弘景說:「菜中有菘,最為常食。」唐朝時已選育出白菘,宋時正式稱之為白菜。宋代蘇頌說:「揚州一種菘,葉圓而大……啖之無渣,絕勝他土者,此所謂白菜。」明代李時珍引陸佃《埤雅》說:「菘,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謂之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