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人名字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名」和「字」都應該是父母取的,你要想仿效古人只能自己取「號」了。
⑵ 古代人都按什麼起名字
古代人起名字,分為不同的階段,唐代以前,人的名字只有一個字,而且,通常這一個字,比較喜歡用有代表性的,要麼代表他的家中排名,比如劉邦,又叫劉季,要麼代表家人對他們的期望,而且,這個字一般生僻字會用的多一些,因為古人不喜歡重名。唐後期開始陸續有三個字的名字大量出現,為了效仿聖人家庭,開始將輩份帶入到姓名當中,姓+輩+名,就是主流了。現代就不同了,什麼好聽叫什麼,名字成為了一種包裝,文化內涵少很多。
⑶ 歷史上哪些古人的名字最好聽
翻閱史料,我們發現很多古代人的名字很有特色,朗朗上口不說而且包涵意境,一聽到這個名字就很自然得把他(她)和帥哥美女聯系在一起,腦海中自動地認為擁有這樣一個名字,這個人也必定是風致雅趣。所以說各位再給自家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可得上點心。
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納蘭容若
秦始皇長子,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為人寬厚溫和,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暴政。他的清明讓一些小人膽戰心驚,秦始皇死後,為了不讓他上台,趙高和李斯偽造詔書,賜死他。他信以為真,蒙冤自盡,最終胡亥當上了太子。
⑷ 關於古代人的名字的字
取表字一般和名有關,比如和名的意思相同、相近、相反或是延伸
例如:班固字孟堅,閥弧脆舊詒攪錯些氮氓李漁字笠翁,劉過字改之,陸羽字鴻漸,李白字太白
其中還可以加入表示兄弟排行的字,比如伯符、仲尼
⑸ 中國古代所有人的名字
你好,中國古代的人太多了,根本不可能寫出來所有的人名字。二千年前的漢朝人口已經有5000萬左右了。
⑹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親所取(當然亦有一說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 ,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還有,名與字是有區別的,古人常自稱己名以表示謙稱,稱人之字以表示對人尊稱,另姓與字連稱亦是對人尊稱。
名與字是有關系、關聯的。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系,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6)古代人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姓名是中華名文化的脈承之一,它是人們以血脈傳承為根基的社會人文標識。姓名是人們在社會中必不可少的符號與標識,它是人在社會人文交流必須的信息表達、交流、傳播的一種工具;
它還是人們在描敘自己的能量與另一個能量之間的延續氣場的一種載體。姓名就是名主的長輩為名主傳承的思想,也是別人對自己的邏輯思想的記憶。
⑺ 有哪些好聽的古人名字
翻閱史料,我們發現很多古代人的名字很有特色,朗朗上口不說而且包涵意境,一聽到這個名字就很自然得把他(她)和帥哥美女聯系在一起,腦海中自動地認為擁有這樣一個名字,這個人也必定是風致雅趣。所以說各位再給自家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可得上點心。
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納蘭容若
這個名字可謂是凄婉的代表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悲風秋畫扇」。清朝著名詞人,在文壇上享有盛名,年僅三十歲,他就因病去世。看到這個名字就總有種一位清俊的公子重病在身,憑窗遠眺,字里行間都環繞著化不開的愁緒的錯覺。
魚玄機
一聽就有種仙風道骨的感覺,當然事實是她確實是一位女道士,不過這個家出的是心不願,情不甘的。原本是唐朝一個官員的妾室,跟正房夫人鬧了矛盾,結果被逼得無路可走,只得去了道觀。當然單單是這樣應該也不會在史書上留下記載,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唐朝女詩人,還挺有才,跟溫庭筠還有不一般的交情,只可惜後來因失手打死婢女被處死。
高漸離
荊軻至交好友,戰國時期燕國人。擅長樂器,在去秦國前夕,擊築為荊軻送行。荊軻的刺殺終究還是失敗了,高漸離自此隱姓埋名。然而因出色的音樂技巧,名聲被打響,後來還是被秦王認出,高漸離再一次實施刺殺計劃,還是沒能成功。
李清照
這個是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的宋朝女詞人。由開始的生活幸福到慢慢地家破人亡,造就了她心路歷程的變化,她把情緒都流露在詞作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留下了許多佳作。
扶蘇
秦始皇長子,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為人寬厚溫和,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暴政。他的清明讓一些小人膽戰心驚,秦始皇死後,為了不讓他上台,趙高和李斯偽造詔書,賜死他。他信以為真,蒙冤自盡,最終胡亥當上了太子。
⑻ 古代人的名字
:「名字」一詞,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個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盡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乾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系,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復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松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松』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型大小,也有3字、4字型大小,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個字,真可謂古今一大奇觀。
因為古人取號有較大的隨意性,並且不必加以避諱,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飽受文字獄和避諱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們在名字之外更取別號來表現自己。當時的大多數人都取一個別號,但有些人的別號也有好幾個。如清初畫家石濤法名弘濟,別號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滌子、瞎尊者,達4個之多。
綜上可知,我國古人的稱謂遠比現代人復雜,他們有姓名又有字、號。這種姓名字型大小的並存,既適應了當事人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情況下的需要,也為中國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