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人如何稱呼對方的「名」與「字」
中國古代,男子要在十六歲左右舉行冠禮,表示長大成人,此時開始取字。一般有姓、名,字應該是冠禮時由鄉中長老或貴賓所取,可以與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關,甚至相反。
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使用對方的字,而不直接說姓名,表示尊重,如稱劉備為玄德。自我介紹時,可以使用名。號,有時是長輩取,有時是朋友取,個人也可以取,根據個人的喜好。古人稱呼對方時也可以用號,同樣表示尊敬。
字,又稱表字,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名字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現在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名,古人一誕生就起名。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
⑵ 關於古代人的名字的字
姓名為姓氏和人名的合稱,雅稱「尊姓大名」。
名字,中文「名」和「字」的合稱,可以指人的「名」、「字」和「號」合稱,現代漢語多指「姓名」。
名,即指人名。
字,即指人的表字。
號,為名、字以外的特別稱呼。
根據《禮記˙內則》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這大概是從前醫衛條件差,出生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稱呼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齊桓公名小白……
「名」與「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來,意義上,有其密不可分的關聯。《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大體上,我們粗分為以下七大類∶
一、同義互訓。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
二、反義相對。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連戰,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經史載記,使用典故。如:陸羽,字鴻漸(《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羽儀」)
四、景仰前賢。如:牛僧孺,字師黯(汲黯,字長孺,漢武帝贊之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
六、原名變化。把名做些簡單變化,便成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記實志盛。有些人名、字間,根本無法望文生義。如:張耒,字文潛;若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紀錄:「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任誰也猜不透其名字意義上之關聯
名與字除了表稱呼外,還能顯現親屬關系。最常見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輩關系;萬一是單名的話,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蘇軾、蘇轍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現長幼排行,先秦時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長)、仲、叔、季來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齊兩昆仲。唐代則以數字來表示,稱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與元九書》的「元九」指元稹,韓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來表示長幼秩序。
⑶ 要古代人的名字
女:千羽寒、柳幻雪、喬雪薇、月憐寒、月憐薇、蘇錦瑟、夏紫凝、柳若汐、南宮舞、楚凌晗、上官盈、蘇紫瑤、安可欣、渝凌薇、鳳紫菱、寒凌熙、風羽萱、墨紫薰、柳漣雪等。
男:簡玉珩,季舒玄,容雲鶴。柳奚笙,司雪衣,溫子然,傅凌天,柯孜墨,楚夫晏,白黎軒,蘇兼默
⑷ 古代人的名字
:「名字」一詞,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個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盡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乾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系,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復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松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松』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型大小,也有3字、4字型大小,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個字,真可謂古今一大奇觀。
因為古人取號有較大的隨意性,並且不必加以避諱,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飽受文字獄和避諱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們在名字之外更取別號來表現自己。當時的大多數人都取一個別號,但有些人的別號也有好幾個。如清初畫家石濤法名弘濟,別號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滌子、瞎尊者,達4個之多。
綜上可知,我國古人的稱謂遠比現代人復雜,他們有姓名又有字、號。這種姓名字型大小的並存,既適應了當事人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情況下的需要,也為中國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⑸ 古代人名字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名」和「字」都應該是父母取的,你要想仿效古人只能自己取「號」了。
⑹ 古代人都按什麼起名字
古代人起名字,分為不同的階段,唐代以前,人的名字只有一個字,而且,通常這一個字,比較喜歡用有代表性的,要麼代表他的家中排名,比如劉邦,又叫劉季,要麼代表家人對他們的期望,而且,這個字一般生僻字會用的多一些,因為古人不喜歡重名。唐後期開始陸續有三個字的名字大量出現,為了效仿聖人家庭,開始將輩份帶入到姓名當中,姓+輩+名,就是主流了。現代就不同了,什麼好聽叫什麼,名字成為了一種包裝,文化內涵少很多。
⑺ 古代人名是如何稱呼的
名是小時長輩起的,字是弱冠之年起的,號是自己起的。古人的稱謂極有講究,不同關系不同的身份、地位對人的稱謂都可能有所不同。
古代人的名字和現代有很大的差別。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
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秦時明月》里稱呼高月的字是姬如千瀧。這動漫情節中的設定而已。
(7)古代人用名字擴展閱讀:
名和字的聯系:
1、詞義相近
「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2、詞義相反
「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韓愈,字退之。後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對方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別號: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系。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
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
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
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
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⑻ 古代人稱呼對方,字和名的用法
中國古代,男子要在十六歲左右舉行冠禮,表示長大成人,此時開始取字。一般有姓、名,字應該是冠禮時由鄉中長老或貴賓所取,可以與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關,甚至相反。
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使用對方的字,而不直接說姓名,表示尊重,如稱劉備為玄德。自我介紹時,可以使用名。號,有時是長輩取,有時是朋友取,個人也可以取,根據個人的喜好。古人稱呼對方時也可以用號,同樣表示尊敬。
(8)古代人用名字擴展閱讀
一、字的來歷:
字,又稱表字,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名字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現在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
二、名的來歷:
名,古人一誕生就起名。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