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王爺封號排名
清朝王爺封號最為系統仔細,且較為復雜,地位從高到低的排名為:
和碩親王、貝勒、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恩將軍。
從漢朝開始,王爺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位置高於郡王。
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1)古代王爺封號和名字擴展閱讀:
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和碩意為:一方,和碩親王是王爺等級中最高的一等。
清朝封爵方式有兩種:一是因軍功受封,為功封;一種因皇帝之後而受封,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後代在承襲前人的爵位時要降一級,降至最後一個等級再襲。
打個比方:我的父親是和碩親王,那麼我世襲之後就是貝勒,我兒子繼承我的位置就是世子。
王爺是代表身份的爵位,不代表權利。權利大小的關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力。
Ⅱ 古代皇子所封的親王不同的封號(例如,漢王、魏王、晉王等)有什麼區別嗎
我國歷史上從魏晉開始設王爵,晉朝又細分為親王和郡王。較高的、一般封予宗室的親王(或國王,即「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和較低的郡王(即「二字王」,一般以郡縣名為號,亦有為一字的特例)。
這些封號以其管理的封地為號,在一定時期藩王可以管理封地政事或者軍事,在一些特殊情況下藩王甚至演變成過類似戰國時代的自治或獨立王國。
(2)古代王爺封號和名字擴展閱讀
晉至明的國王(親王)爵的名號一般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國名,傳統上以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接下來是「魯、趙、魏、梁、燕、代、陳、韓、宋、吳、越」等一檔次。
此外後來設立的省、州名也有用來作為國王、親王封號的,例如肅王,得名於肅州:相王,得名於相州。此外也有把兩個國名合二為一的二字國王,例如「吳越國王」,此屬特例。
Ⅲ 古代有什麼王爺封號
1、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據封地來定封號,
最大的是以地區或州的名稱來命名,如:齊王、蜀王、魏王等
其次是以郡縣來命名,如:淮南王、潁川王、陳留王等
漢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種方法來命名,並且主要用於宗室
2、宋朝王爺似乎都是一個字的封號,如端王、賢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詞
3、以功績命名的封號,大都用於外姓封王
比較有名的:孔子的文宣王,姜太公的武成王(朱元璋廢除了武廟之後停止了祭祀),吳三桂的平西王等
Ⅳ 【急】古代王爺封號,要霸氣一點的,有震懾力的
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 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讓他做將軍。」趙王說:「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趙王悔不聽藺相如和趙目規勸令趙國幾乎不能保全。
絕代才人,薄命君王,
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 。
李煜即位,可以說是上天給他開的一個大玩笑。他是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論地位,他不是太子,不過是一名鍾情於文雅的悠哉皇子;論才華,他不通政治,不理國事,並非治國良才;論野心,他本無心爭權奪利,嚮往歸隱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意外。無奈命運弄人,從他被拉上皇位的那一刻起,便是悲劇的開始。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
煜,有「光耀;明亮」的意思,可見剛即位時的李從嘉獎將名字改為李煜,寄有了浴火重生之意。他本有重整朝政之意,無奈毫無治國之才的他「親小人,遠賢臣」讓本就腐朽的南唐在他手裡日漸走向衰亡。
971年宋軍滅南漢後,李煜為了表示他不對抗宋,對宋稱臣,將自己的稱呼改為江南國主。是怎樣的心情,讓一國之主心甘情願的俯首稱臣?
李煜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後人稱為一代詞帝。他亡國前的詞艷麗浮靡,然而,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如《相見歡》(又名《烏夜啼》)這些後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成為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後世尊稱他為「詞聖」。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評價:「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可見一代宗師王國維對他評價甚高,源於他的真性情。他的天真成為了治國的致命之殤。他的優柔寡斷猶如一把利劍插在本就脆弱的江山上。
975年,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
違命侯,這個侮辱的名詞便扣在了他的頭上。 其實他本有意,城破人亡,然而,他的懦弱讓他退卻了,換來更加屈辱的亡國君主生活。「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亡國後,他痛徹心扉,滿是對過去的悔意 。「朱顏」暗描江山易改,「改」字點出全詞題旨:是悲恨的根源。李煜把難以說明的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全部納入一個「愁」字中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怎樣的心境能吟出這千古絕唱!王國維說「 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978年(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息:「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徐鉉退而告之,宋太宗聞之大怒。李煜終究發現了他為君王的過錯,但卻也應此喪命。
據宋代王銍的《默記》記載,李煜最後因寫「故國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東流」之詞而被被宋太宗用牽機毒殺。牽機葯有人說是中葯馬錢子,服後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全身抽搐,頭腳縮在一起,狀極痛苦。李煜死後,葬洛陽北邙山,小周後悲痛欲絕,不久也隨之而死。
可憐李煜生於七夕竟也卒於七夕!
後人曾這樣記載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性寬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殺,死後,江南人聞之,「皆巷哭為齋」。他真的那麼昏庸么?我看未必,就沖他死時百姓之悲痛,就可以斷定,起碼他不失為一位愛民之主。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
多少淚,斷臉復橫頤 。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 。
李煜,如果有來世,莫要投生帝王家 。秦始王------是世上最殘忍的君王
Ⅳ 古代王爺的名字
古代的王爺命名體制都是不一樣的 清代以前是以封地為稱號 清代以後取消了封地 ,就用果啊 忠孝節義這些詞代替。你要命名的王爺要設定在哪個朝代。
古代王爺只是一個封號,代表一定尊貴的地位,並不是官職,光王爺這個封號並不能管轄事務,但卻有一定的朝廷奉祿。王爺的等級還有一定區別,如親王,郡王。親王一般只封皇帝的嫡親,郡王比親王低一級,只封皇帝的表親。
但個別有大功的臣子也會封王,比如唐代的郭子儀,宋代的岳飛。封王制度在各個朝代有很大變動,拿唐代打個比方,一字王都是親王,如秦王,潞王,庸王,齊王等;二字王則是郡王,如淮安王,江夏王等。
(5)古代王爺封號和名字擴展閱讀:
分封制度:
王爺就是一個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分成兩等:親王和郡王,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
西晉武帝封宣帝孫永為東莞郡王,始見郡王之稱。後世開始沿襲設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於王。唐皇太子、諸王與親王之子承恩澤者皆封郡王。唐代時郡王為從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後各朝代郡王也多為二等。
Ⅵ 古代王爺單字和多字封號哪種尊貴
古代王爺單字封號更尊貴。
簡單來說,單字封號就是封號為一個字的王爵,也稱一字王;多字封號就是封號為兩個字或以上的王爵,一字王的地位更高,一般是諸侯王、親王才能獲封,多字封號王是屬於功勞特別大的大臣了。
但在一字王裡面,也有上下之分,以春秋戰國時期大的諸侯國命名的王,是最高貴的,如韓王、齊王、燕王等;另一些小國命名的就要低級一些了,如魯王、越王等;還有第三級別,如果不是特別了解春秋戰國歷史,可能都沒聽過這些國家名字,如許王、滑王。
單字的王爺一般都是國公,是王爺中地位最高的,比如鄭國公、齊國公、秦國公。
多字的王爺一般等級比較低,像鄉侯、亭侯等等。比如說漢壽亭侯、武德郡侯。
因為在古代,尊稱貴族是姓加官名,對於王爺是封地加爵位的等級,單字的王爺一般封地都是國字開頭,地位尊貴,多字的是封地比較少的,所以地位比較低。
但是在清朝有和碩兩個字的王爺是最尊貴的。
(6)古代王爺封號和名字擴展閱讀
歷代封號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陳封爵有親王。隋煬帝定製,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為親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為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分封制度
王爺就是一個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王」分成兩等:親王和郡王,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
西晉武帝封宣帝孫永為東莞郡王,始見郡王之稱。後世開始沿襲設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於王。唐皇太子、諸王與親王之子承恩澤者皆封郡王。
唐代時郡王為從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後各朝代郡王也多為二等。宋宗室近親承襲,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時封爵第二等為多羅郡王,也稱郡王。
至於官職,王爺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說大可以比皇帝大,說小可以不如一個縣令。關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力,在漢朝,「王」其實就是一個諸侯國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裡面,他比皇帝大。
Ⅶ 封建社會的王爺封號有哪些
1、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據封地來定封號,
最大的是以地區或州的名稱來命名,如:齊王、蜀王、魏王等。
其次是以郡縣來命名,如:淮南王、潁川王、陳留王等。
漢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種方法來命名,並且主要用於宗室。
2、宋朝王爺似乎都是一個字的封號,如端王、賢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詞。
3、以功績命名的封號,大都用於外姓封王。
比較有名的:孔子的文宣王,姜太公的武成王(朱元璋廢除了武廟之後停止了祭祀),吳三桂的平西王等。
Ⅷ 古代王爵封號
晉至明的國王(親王)爵的名號一般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國名,傳統上以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接下來是「魯、趙、魏、梁、燕、代、陳、韓、宋、吳、越」等一檔次。
此外後來設立的省、州名也有用來作為國王、親王封號的,例如肅王,得名於肅州:相王,得名於相州。此外也有把兩個國名合二為一的二字國王,例如「吳越國王」,此屬特例。
宋景佑三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章得象等評定三等國名。
歷經兩宋,但凡親王即位為帝後,該封國不予封,大國:趙、晉(太宗)、韓(真宗、欽宗)、梁、宋、升(仁宗)、益、蜀(高宗);次國:曹、慶(仁宗)、壽(真宗)、潞、定(欽宗)、延;
小國:舒、英(寧宗)、觀、滑、康(高宗)、潁(神宗)、光(神宗)、寧、襄(真宗)、均(哲宗)、嘉(寧宗)、端(徽宗)、恭(光宗)、建(孝宗);以上不封。
秦、齊、魏、燕、楚、魯、陳、吳、越、夏、商、周、漢、唐、徐、冀、雍、揚、益、鎮、鄧、邠、兗、荊、鄆、涼以上為大國;衛、鄭、蔡、許、代、瀛、岐、隨、邢、涇、廣、福、華、宿、密、蘇、相、婺以上為次國;江、滕、向、黃、紀、譙、原、弦、祁、鄶、耿、介、道、酆、蔣、
簫、郕、譚、霍、夔、萊、郇、鄅、郯、笍、薛、鄖、莒、鄣、羅、郜、鄎、戴、桐、遂、管、沈、虞、應、息、任、崇、滎、扈、濮、巢、觀、安、申、虢、邾、杞、賈、鄶、䢵、巴、夷、谷、頓、麋、黎、葛、蓼、項、聃、茅、胙、庸、鄀、牟、權、甘、祭、尹、溫、毛、樊、成、
單、劉、鞏、鄘、韋、鬲、杜、呂、皖、留、邰、鄠、郿、焦、宛、酇、穰、葉、郢、鄢、湣、劇、費、繒、郚、隴、范、程、鄱、鄃、潘、涪、遼、贏、絳、汲、梧、軹、營、翕、秺、藺、易、鄗、洮、昌、翟、陸、淄、卞、綸、盧、翼、鄒、房、褒、沛、邳、彭、竇、鄂、鄴、薊、
汧、沔、沂、肅、岷、郳、鄯、莘、順、渝、郫、蒲、酅、豐、棣、儀、懷、永、盛、濟、信、義、睦、丹、恩、簡、忻、韶、循、願、雅、通、虔、資、昭、欽、珍、漵、集、和、衡、會、撫、岳、袁、桂、蘄、灃、深、洋、鄜、瓊、茂、衢、澶、德、吉、景、郴、博、賀、惠、潤、
秀、邗、頜、郃、潛、廬、澤以上為小國。
漢至明較低的郡王爵封號一般為兩字,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長沙、中山、渤海、成都這些都是郡的名稱。此外,在唐、元、明等朝都有用非地名作為王爵封號的特例,例如「恩王」、「義王」等。
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詞,加在「和碩親王」或「多羅郡王」稱號中間,例如「和碩睿親王」、「和碩寶親王」、「多羅克勤郡王」等。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二字王一般用於地位比「國王」「親王」較低的「郡王」,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定陶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長沙、中山、定陶、渤海、成都這些都是郡的名稱。
明清時王爵常被世人尊稱為王爺。
(8)古代王爺封號和名字擴展閱讀
一字王,指封號為一字的王爵。一字王為國王及親王,國名基本上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國名,一般以「晉、秦、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
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其中晉王最為尊貴,稱帝數量最多,如晉王李克用,晉王楊廣等。接下來是「周、魯、趙、魏、梁、燕、代、韓、宋、吳、越」等一檔次,後世王朝的國號也大多來源於這些封號。著名的一字王有魏王曹操、秦王李世民等。
較一字王地位僅次的為二字王,一般用於地位比「國王」、「親王」較低的「郡王」,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長沙、中山、渤海、成都這些都是郡的名稱。
一、二字王的區別從晉朝延續到明朝,清朝的規則與前代有所不同,因為其用美字封王,故出現了二字親王、一字郡王。
Ⅸ 古代王爵封號..............好聽一點的...............急用
先說個知識,封號為一個字的王為親王,封號為兩個字的王為郡王
你到底是要親王的還是郡王的?
而且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郡王的封號必須是個當時朝代的地名
畢竟分封製造成的,王爺封號是和封地掛鉤的,即使以後外姓封王不封地也是沿襲此原則
親王封號不在此列也是辮子入關之後了,他們皇帝,王爺不幹正事就知道生,造成豬崽太多了,封不過來
Ⅹ 古代王爺一般的封號是怎麼封的
每個朝代都不一樣呀,像明朝那樣基本是分封,以地名名之,如燕王,遼王,晉王,秦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