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襖裙前世今生之為什麼我們的漢服總是被稱為韓服
襖裙是對中國古代女子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裙襖著裝,從唐代開始就有衣物疏記錄,一直到民國。
現代一般談論襖裙時候提到的襖裙,指的是明代的裙襖著裝。有人對於襖裙定義為上衣穿裙子外為襖裙,實際是比較錯誤模糊的定義,因為有明一代,衫子也照樣外穿,東晉十六國陶俑也顯示此時代襦是穿於裙外的。所以不能以是否外穿定義襖裙,而應該以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基本語境來定義襖裙一詞。
也就是單衣為衫,比如《西洲曲》里有「單衫杏子紅」。加掛里者為襖,比如我們現代土語也習慣稱夾襖。而襖除了加掛布之外,也有皮毛,呢子等各種面料。
上圖是圓領衫(襖)樣式
上圖是豎領(立領)襖樣式
上圖為方領襖樣式
以上所有圖片為文章解釋用,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❷ 漢服中襖裙和襦裙的區別,你知道嗎
襖裙,是漢服上衣下裳制的一種款式,它其實也是襦裙的分類之一。
襖裙,是對中國古代女子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裙襖著裝,從唐代開始就有衣物疏記錄,一直到民國。有人對於襖裙的定義,實際是比較錯誤模糊的定義, 因為有明一代,衫子也照樣外穿,東晉十六國陶俑也顯示此時代襦是穿於裙外的。所以不能以是否外穿定義襖裙,而應該以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基本語境來定義襖裙一詞。
”襖”,就是有內襯的上衣,我們現在冬天所穿的襖子,其中"襖”的含義其實與古代襖裙的含義相差不大;襖裙主要是作為古人冬季禦寒的衣物,大部分袖口的款式都是收緊的,例如琵琶袖、窄袖等,都有防風保暖的作用。
❸ 古代穿的衣服叫什麼
不同朝代,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稱呼。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
如今流行的古代服裝有「漢服」、「唐裝」、旗袍等。
(3)古代襖裙名字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❹ 古代有齊胸襖裙嗎
有的。漢服齊腰襦裙是流行與魏晉左右的一種形制(齊胸襦裙其實是齊胸衫裙,屬於唐制)。
形制正確的襦裙上襦是有腰 斕(←衣字旁,打不出那個字)的,不過現在的商家大多做錯了,做成了衫(和襖一樣,只不過單層是衫,雙層是襖)。正確的襦裙主要穿法是把上衣系進下裙,不過偶爾也有拿出來的。
襦裙袖形有廣袖和直袖
襖裙屬於明制,袖形有廣袖,直袖,琵琶袖(代表性)等。衣領有方領,圓領,立領等,那是襦裙沒有的。穿著時襖在外,下裙在內。目前商家做的大多沒有形制問題。
所以如果要說現代商家做的襦裙和襖裙,區別只在:1,穿法:襦裙系進去,襖裙不系 2,襖裙可以是琵琶袖,圓領,方領,立領等。襦裙不能 3,有齊胸襦裙沒有齊胸襖裙子 。
❺ 古代衣裝名稱、首飾名稱,寫小說用,分男女,感謝
春/夏/秋季衣裳:
柳碧色長裙,外罩白色紗衣
鵝黃色對襟盤扣小褂,杏黃色裙
水紅色軟錦縷金芍葯裙
水藍色蘇錦綉菡萏裙
粉紫色蜀錦縷銀線祥雲紋裙
木青色縷銀紋對襟小褂,玄青色裙
天藍色綉嫩黃蕊蘭裙
銀白寶相花纏枝銀絲紋刻絲褙子
月白紗緞小豎領中衣,綠地長裙
雲雁紋錦滾寬黛青領口對襟常服
大紅遍地織金通袖衫
鵝黃荷葉邊鳳尾裙
湖綠色素麵妝花諧子
淺紅流彩暗花雲長裙
縷金百蝶穿花桃紅雲緞裙
月季花蝶紋織金絛邊天水碧長裙
錦洋蓮紫春裳
色俏綉美人撲蝶輕羅春裳
月白對襟上裳 藕荷色蓮花百褶裙
綉葛巾八幅粉紫綺羅長裙.
天青實紗流雲綉直身長衣
紫緞五彩鳳凰細綉鳳尾裙
姣月軟緞牡丹細綉長裙
銀紅色海棠春睡紗綉百褶裙
領口綉芍葯花明紫色直身長衣
青色比甲 月白色長裙
六幅彩裙
激灧綠色長裙
桃紅色軟綢春裳
粉色窄袖上裳 玉色羅裙
高領綉花雲肩
水粉坎肩 天藍色長裙
茜紅色折枝花春裳
月白翠煙衫 鵝黃綉白玉蘭長裙
正紅色亮紗外裳 金色織錦寬腰帶
牡丹紋十二幅長裙
素色薄紗外衣 領口綉淡雅的綠萼梅花 月白色對襟中衣 淡紫色湘水芙蓉裙
玫紅色八寶琉璃暗金裙子
衣領綉淺色的繁花茂葉桃紅色春裳
里著素紗娟衣
綉白牡丹上衫 月白水紋百褶裙 朦朦翠綠演染裙擺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蓮青色夾金線綉百子榴花緞袍
晚煙霞紫綾子如意雲紋衫
鏡花綾披帛
玉色綉折枝堆花襦裙
月白蝶紋束衣
錦茜紅明花抹胸
冬季衣裳:
玫瑰紫綉金牡丹富貴圖鶴氅
雪狐狸毛大氅
交領五彩緙絲裙衫
淺杏仁鑲玫紅厚綢灰鼠襖
盤金銀絲雙色纏枝花狐狸皮袍子
縷銀線藤蘿紋雪青色襖裙
紅色妝花綾子對襟小襖
蜜合色棉襖 銀鼠比肩褂蔥黃綾灑線裙
大紅羽紗面白狐皮里的鶴氅
銀白長裙 玫紅錦緞小襖鑲雪狐狸毛
蜜合色棉襖 淺銀紅對襟長褂綾棉長裙
金色纏枝花卉錦緞交身長襖 領口袖口籠灰鼠毛皮 月白挑線裙子
玫瑰紅織金纏枝紋比肩
銀錯金雙鳳織錦短襖
淺碧色輕柳軟紋束腰長裙 ,
竹葉青鑲金絲飛鳳紋的大毛斗蓬
淺玫瑰紅綉嫩黃折技玉蘭長裙
石榴紅萍金絲雲錦緞扣身襖裙
大紅五彩金遍邊葫蘆鸞鳳穿花通袖襖
大紅遍地織金通袖衫
玫瑰紅灰鼠皮披風
紅猩猩氈昭君套
胭脂紅點赤金線緞子襖
石青刻絲灰鼠披風
棗紅色狐皮披風
銀狐裘披風
粉梅色雪狐棉衣
芙蓉祥雲百花褶裙
淡蘭色梅花衫
淡橙色的長襲襖裙
玫紅錦緞鑲兔毛小襖
女
❻ 古代有沒有齊胸襖裙
襖裙的定義是上身穿襖,下身穿裙,不是連體的,是兩件衣服的組合叫襖裙。不懂你說的齊胸是什麼概念
❼ 古代服裝的稱呼
1、「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發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2、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3、「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負小兒的背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發的裝飾。
4、「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5、「布衣」指還沒獲取功名的讀書人所穿的衣服,後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時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縉紳和簪纓都是對仕宦人家的稱呼,章甫和縫掖是對儒生的稱呼。
6、在古代,黃色的衣服是貴人的服裝,綠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綠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卻是黃色的,則被人們認為是顛倒了貴賤的倫序了。
7、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婦女服裝款式是襦裙,其特徵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歷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變,主要是下身裙長有變化。
襦裙作為中國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貴族和平民都穿著,主要的區別在製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藝。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漸消失,前後近 2,000年。盡管襦裙長短寬窄有變化,但歷代始終保持最初的款式。
(7)古代襖裙名字擴展閱讀: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❽ 古代服裝稱謂
以漢服為例,古代服裝稱謂有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
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2、深衣
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來源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狹義概念上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范。按《禮記·玉藻》記載為古代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廣義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體深邃」特點的漢族傳統服飾。
3、絳紗袍
絳紗袍是深紅色直領紗袍。始於周代,楚莊王絳衣博袍以治其國。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後世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以紗羅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漢唐衣冠,僅吸收漢族帝王服飾的色彩和章法紋飾。
絳紗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
4、襕衫
襕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襕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領子多用圓領,後來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至明代,圓領襕衫使用更為廣泛。明代出現無膝襕襕衫,多以藍色布料製作,鄉間也稱作「藍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緣代替膝襕的象徵意義。而有橫襕的襕衫並未消失。明代小說中對襕衫多有描寫,一般寫為秀才等人的裝束。
5、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襇,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
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襕的,有裝飾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漢人女子所著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馬面裙不重視馬面的裝飾,多與裙襕一體。
❾ 這種漢服叫什麼名字
襖裙
圖上上身為交領短襖,下身為褶裙。
襖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女裝,音 ǎo qún這里說的「襖裙」是漢族傳統女裝的一種通稱,不是固定術語。朝鮮也依照明朝的襖裙發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並演變成現代超新服常見的赤古里裙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