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書信的六種別稱
1,尺牘 :指古人用於書寫的長一尺的木簡,或是信札,書信。在紙張發明之前,用竹木或帛,製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傳遞消息。
2,鸞箋:古紙名,指彩箋,出自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紙譜》。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鸞圖案。
3,雁帛:《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
4,書簡: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5,鯉魚: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6,八行書:舊時信紙大多用紅線直分為八行,因此稱書信為八行書,簡稱八行。
7,尺素:小幅的絲織物,如絹、帛等。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有: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1)信古代名字擴展閱讀:
《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
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Ⅱ 書信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怎麼由來的
一、別稱
1、手書
如《漢書·薛宣傳》:「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手書還稱「親筆信」、「手札」、「手翰」、「手啟」、「手柬」、「手筆」、「手記」、「手帖」、「尺墨」等等。
2、家信
家信也稱「家書」、「家稟」、「家問」、「家報」、「鄉書」、「鄉信」、「竹報平安」、「錦字」、「錦書」、「錦文」、「錦中書」、「錦字書」、「黃犬音」、「大書」等等。
3、寸簡
寸簡就是簡短的信,也稱為「寸箋」、「寸紙」、「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時還用這些代稱,謙指自己發出的書信。
二、由來
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不僅僅傳達著國與國的文化交流,同時也傳遞著人們思想的情懷。
書信文化不只是情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傳統書信往來最為頻繁的時代。在八分錢或者兩毛錢一張郵票的時代,每年郵政局收發的郵件數量驚人。在不斷被公布出來的當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們書信字里行間所蘊藏的情感。
比如黃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這樣的段落:「你知道,我愛祖國,所以愛你。你是我那一時代現實極了的高山,我不對你說老實話,就不配你給予我的友誼。」這樣的句子,簡直比情書還熱烈。這些話,當面沒法表達,在書信中卻可以真情流露。
讀到這樣的信,沒法不被寫信者打動。有些人的書信寫得很短,比如冰心的一些信,常常只是寥寥數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傳統的,不會因內容短而失去莊重。
如果懷念過去的書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拾起情懷——在寫電子郵件或者使用其他即時通訊工具的時候,能夠多一點鄭重感,拒絕被新媒體時代輕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襲。
Ⅲ 古代書信的六種名稱分別是什麼謝謝了!
尺牘 尺素 尺書 尺紙 魚雁 雁足 桃符 簡札 鯉魚 魚書 鯉素 鱗鴻
這些都可以。
Ⅳ 古代古代書信的信封上怎麼寫
信封、信紙,都是豎著從右往左寫。信封右側上邊頂到頭,表示對收信人的尊敬,內容是收信人的詳細地址。正中書寫收信人的名字、稱呼。最後寫上「親啟」二字,如果收信人是長輩,稱呼靠右邊一點,表示尊敬。左邊盡可能低一點書寫發信人地址、姓名,表示發信人的謙卑。
(4)信古代名字擴展閱讀:
常見的啟封詞:
1、安啟,福啟:對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
2、鈞啟:對尊長,師長及直屬長官用
3、道啟:對師長,學界,方外及德高者用
4、勛啟:對軍政界或有公職者用
5、賜啟:對長官,長輩,學界,黨政軍界職位高或者年歲高者用
Ⅳ 古代書信的六種名稱分別是什麼
尺牘 尺素 尺書 尺紙 魚雁 雁足 桃符 簡札 鯉魚 魚書 鯉素 鱗鴻
這些都可以.
Ⅵ 中國古代書信叫什麼
中國古代書信叫尺牘,信禮。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但是,中國的應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於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十分完美。
(6)信古代名字擴展閱讀:
尺牘解析:
尺牘是一個詞語,讀音為chǐ dú,指古人用於書寫的長一尺的木簡;信札,書信;文辭或者墨跡,字跡。木牘的規格據記載有幾種,但多長一尺左右,故有「尺牘」之稱,多用於書法、繪畫。
在紙張發明之前,用竹木或帛,製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敘情表意,傳遞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牘、尺鯉、尺箋、尺翰、尺書等多種稱謂,其中以尺牘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為信件的代稱。
Ⅶ 中國古代的書信又叫什麼
妻子給丈夫的書信,稱為錦書、錦字;家人來往的書信,稱為家書、家信;匿名的書信,稱為飛書;死人留下的書信,稱為遺書;酬答別人的回信,稱為報章、回帖;皇帝的書信,稱為仙翰;官場中下級給上級的書信,稱為書啟;非正式的書信,稱為便條。
尺牘——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其他別稱如下: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Ⅷ 古代對「信」有哪些稱呼
古代對「信」的稱呼有:函牘、信札、尺書、尺素、書翰、文牘、尺牘、尺簡、書函、書柬、書簡、書札、書牘、翰札、簡牘、信件、竹簡、手札、函件。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
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經常使用到一系列的應用文,如傳統的書信、名片、柬貼、啟事、題詩題詞、對對聯等,現代的如電報、傳真、特快專遞、電子郵件等。這些應用寫作包含著豐富的禮儀內容,具有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色彩。
(8)信古代名字擴展閱讀:
古代的通信方式:驛站飛馬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驛站實現通信、傳遞消息的國家,大約在3000年前的周朝中國就已經建立了完備的郵驛系統。據馬可波羅的記載,在元朝共有大型驛站上萬處,驛馬30萬匹,盡管這里的數字可能不夠准確,但是當時驛站發達程度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了。
至今在江蘇高郵和河北懷來還保存著完整的古代驛站遺址,古代帝王就是靠著郵驛系統來發布政令和收集各地的信息反饋,從而實現自己的統治的。由於驛站本身不只是傳遞官方的政令和軍隊的戰事信息,有時還可以承擔一定的經濟作用,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它還類似於今天的物流中心。
唐朝時,李隆基為了愛妃楊玉環能吃到新鮮的荔枝,專門從今天的四川到西安鋪設一路郵驛,正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此事。和現代通信系統中有鑒權認證系統一樣,驛站的使用是需要憑證的,特別是官方的使用,對這種憑證有著嚴格的管理。
官府使用的憑證叫勘合,軍方使用的叫伙牌,而緊急公文上標幾百里加急是論文重要程度的體現,這點類似於現代通郵政系統中的優先順序,如果七十里是普通掛號信的話,那八百里加急就是今天的特快專遞。
Ⅸ "信"在古代叫什麼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寫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端。
尺牘——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其他別稱如下: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