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歷史上各朝代婚服名稱
1、周朝,女性婚服並非今天的大紅色,而是端莊的玄色(黑中揚紅)禮服。是象徵著天的、最神聖的色彩。特點是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
2、漢朝,女性婚服的標準式樣是夾裙(即襦裙),體現為上襦下裙的形制,上襦短不過膝,下裙長及地。
3、魏晉南北朝,魏晉時期女子婚服在一段時間內崇尚白色,注重飄逸,呈交領或直領廣袖衫、對襟廣袖襦裙。
4、唐朝,唐朝的婚服崇尚絳紅和青綠,所以有「男紅女綠」的說法,也就是說男子的婚服為紅色,女子的則為綠色,配以金銀琉璃等釵飾,用「雍容大氣」形容最適宜不過。
5、宋朝,與開放大膽的唐朝服飾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飾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還出現了鳳冠霞帔,紅蓋頭。
6、明朝,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綉,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
7、清朝,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濃厚的漢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止,具有滿族旗人特徵、長期騎射生活形成的袍服、馬褂、坎肩等服飾漸漸取代了傳統漢服。
㈡ 中國古代的婚服知識(名字很重要)
新娘禮服
顏色: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大紅色,習慣以鮮艷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製,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
樣式: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20世紀初,傳統的中式婚禮服還是長袍馬褂和鳳冠霞帔。鳳冠霞帔原屬清代誥命夫人的規定著裝,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徵,對普通平民百姓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其上 布滿了珠寶錦綉,容雍華美至極,表達了民間對權貴的仰慕,因而逐漸演變成豪門閏秀的婚禮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時,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紅襖裙,外加大紅蓋頭和綉花 鞋,並用大紅花轎抬進婆家門。講究的就是個「紅」字。
頭飾: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發髻,區別於未婚女子。
紅頭蓋:新娘子在婚禮當天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徵著童貞、年輕、純潔。婚禮後由新郎親手揭開。
㈢ 古代稱婚禮叫什麼
在古代,結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稱「青廬」。
從東漢至唐初,古人都是在青布搭成的帳篷里舉行婚禮,「青廬」一般設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轎的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走過,最後進入青廬。司馬相如《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
北周時庾信的《三和詠舞》中雖然讓「洞房」與「花燭」攜手了,「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但這里的「洞房」依然不是描寫新婚之夜的。
由於唐代的文人騷客多用「洞房」一詞來指代男歡女愛的場所,時間久了,人們便把「洞房」一詞專門指代新婚用的卧房了。
㈣ 古代結婚的時候有婚書,婚書上面都寫的什麼東西
古代結婚的時候婚書就是一張紙,不同於我們現在的結婚證,而他們的婚書上也是較復雜的,要算好兩個人的八字,還要簽上各種人的名字。
「婚書單」是根據出嫁人的八字擬定的。一般在請陰陽先生看日子的同時,就推究明白,抄寫出來,作為男女完婚當天的指南,有關行動都要按婚書單上的規定施行。
婚書一般由新郎的父親書寫,將一張大紅紙折成若干豎行(以雙為宜),以12行寫就,暗含「好事成雙」、「成雙成對」的深刻寓意。如果父親不在了的話,可以選擇不寫落款,或者只寫上母親的姓名。
㈤ 古代男子結婚又叫什麼名稱古文
唐朝的婚姻:締結:即定婚和成親。
㈥ 中國古代婚約如何寫
古代婚書的格式和內容範例一
謹遵坤命,選擇嫁娶期
1、行嫁利月茲擇於 XXX年XX月XX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X相,大吉
3、上下車轎,面向X方迎喜神,大吉。
4、安廬坐帳,宜用X屋X間。
5、冠戴面向X方迎貴神,大吉。 坐帳面向X方迎福神,大吉。
6、路逢井、石、廟宇,用花紅遮之,大吉。 天地氤氳,咸恆慶會,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XXX年XX月XX日「送好」不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還要向女方送聘禮。聘禮一般包括紅衫、藍襖面、戒指、墜子、帶子等,用紅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長命百歲」之意。
臨清稱為「查日子」,新郎確定好迎娶日期後應該正式通知新娘家,附上「迎親帖」(俗又稱「上頭帖」),上書新娘衣冠、開面、梳妝、上下轎的方向、時辰等事項。
(6)古代婚名字擴展閱讀
民間婚書最早起源於唐代婚書在早年間為手寫,多用紅紙墨書,其中包括求婚帖、訂婚單和結婚單,上面書寫著男女雙方的生辰,介紹人、主婚人、訂婚人、結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1912年以後,婚書多改用油墨印刷,婚書的質地除了有宣紙以外,還有硬本、絹面、毛邊紙等等,有的還塗有金粉。繪制的紋飾出現了龍鳳呈祥,鴛鴦戲水等吉祥圖案。
有的還貼有如今價值不菲的印花稅票。特別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後,廢除了包辦婚姻,這一時期的婚書中出現了婚姻法的相關條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頭一次並列在了一起。
㈦ 古代把結婚叫什麼名字
成親、娶媳婦
㈧ 古代皇帝結婚稱什麼王爺呢
早在周代,《禮記》就確定了從議婚到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問名,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測算男女雙方結合是否合適;納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納征,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外戚干政,為後世子孫立下一個規矩:從十三至十六歲未婚少女中選秀作為妃子和皇後。登基前已經娶妻的皇帝,登基後不再補辦婚禮,只舉行冊立皇後的大典。登基時還沒結婚則需要舉行「大婚」,並冊立皇後和妃子。 但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卻沒有遵守朱元璋定下的的規矩,太皇太後張氏經過慎重考慮後,決然拍板:以工部尚書錢允明的長女為皇後。禮部和翰林院官員胳膊拗不過大腿,只得贊同。隨後,翰林院負責起草文件,禮部負責制冊造寶,並會同司禮監、內府等部門,備辦各種用品,欽天監開始測算良辰吉日,以便「執六禮」。 到了納采、問名這一天,朱祁鎮盛裝打扮,在乾清宮正殿隆重登場,宣制官手捧詔書,站在東側丹陛上,高聲宣詔,任命正、副二天使,去錢尚書家納采,問名。樂曲聲中,兩位天使手捧奉節、奉詔在儀仗隊和鼓樂隊的帶領下浩浩盪盪地奔向錢府。此時,錢府所有人員早已等在大門口了,他們接受禮品後,將寫著女兒姓名、簡歷、生辰八字等項內容的「表」,呈交天使,並設宴招待天使。天使率隊回紫禁城後,將「節」和「表」,交給司禮監太監,就算圓滿完成了任務。司禮監太監持節、表,到乾清宮復「皇命」。朱祁鎮向王公大臣「詔告」納采、問名情況。到了行納吉、納征禮的時候,皇宮中仍要舉行相應的儀式,派天使持節,帶著禮物和有關文件,前往錢尚書家。皇帝的封賞不僅錢小姐和錢尚書及其全家人有,甚至連家丁、奴僕,也人人有份兒。經過納吉和納征,這門親事最終敲定,皇帝即使在入洞房前有個三長兩短,「皇後」也只能打碎了牙咽肚子里。在民間,婚期一到,婚禮照樣舉行。新娘子與未婚小姑子,或與一隻大公雞拜天地;之後,要麼獨守空房,要麼與一個木製假人共寢。 前邊五禮後,重頭戲是親迎。尋常百姓一般是新郎帶著迎親隊伍去岳父家中接新娘。到了皇帝身上,由於地位至尊,於是改成派一個有兒有女的大臣做代表去迎親。皇宮中早已張燈結綵。各主要宮殿都備足了鞭炮、紅色燙金雙喜字兒大蠟燭。御路上都鋪了紅氈子。 儀仗隊、鼓樂隊在迎親隊伍前,迎親使者居中,後面跟著迎親官員、太監、侍衛,出午門,會同皇後儀仗,抬上大批的禮品,直奔錢府。錢尚書率全家老少,在大門口跪接迎親隊伍。迎親使者高聲宣詔。錢小姐著皇後禮服,戴鳳冠霞帔,跪受金冊、金寶,吉時到後,一行人吹吹打打回到紫禁城,皇後被送到坤寧宮去拜天地,行大禮。皇帝大婚正式完成。到了清代,坤寧宮不再是皇後寢宮,只在東暖閣入「洞房」。大婚禮儀與明代大同小異。《清史稿》說,同治皇帝載淳大婚,「納采、大征、發冊、奉迎,悉遵成式」。光緒皇帝載湉大婚的程序為:納采禮,大征禮,冊立禮,奉迎禮,合巹禮,慶賀禮,賜宴。 在這些儀式中最為隆重的是冊立禮和奉迎禮。清代冊立皇後這一天,舉國上下都要穿上節慶盛服,張燈結綵。宮中御道上都要鋪設紅毯,門神、對聯煥然一新;午門內各宮門、殿門都要紅燈高掛;太和門、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都要懸掛雙喜字綵綢。冊立禮前一天,皇帝派遣官員分別祭告天、地、宗廟。到了冊立禮當天,太和殿內設節案、冊案、寶案,殿外陳設皇帝法駕鹵薄。皇帝先赴慈寧宮向太後行禮,再到太和殿閱視冊、寶,然後升座。正、副使持節帶著迎親隊伍前往皇後府邸。這也與明朝時的儀式基本相同。 王爺的婚禮類同,就是規模時間小一些。
㈨ 古代已婚女子的姓氏
在我國,古代已婚女子的姓名是在丈夫的姓後加「氏」,如「劉氏,李氏」等。雖然,現在已婚女子不再這樣做了,但人們仍習慣稱已婚女子為「李夫人,張夫人」或「李太太,張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