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輩分稱呼大全
1、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2、與母親相關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稱為「諸表」。)
3、與丈夫相關親屬
(1)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4、與妻子相關親屬
(1)岳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2)岳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4)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5)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5、兄弟及與其相關親屬
(1)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2)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3)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4)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5)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該文章《親屬輩分關系,,輩分關系禮儀常識,中國輩分關系及稱呼》來源於出國留學網,網址:https://www.liuxue86.com/a/2542544.html
㈡ 古代人取名都是按輩分,一輩人有一輩人共同的字當名字,這個什麼字輩的是誰規定的怎樣確定呢
都是族譜上定下來的,像我我是「文」字輩的,我爸是「選」字輩的,但聽說要過十代、十幾代亦或幾十代會讓族內的族長再次選定字輩,讓家族繼續傳承下去
㈢ 古代取名 的輩分字是如何確定的
這些做輩分的字都是老祖宗很多年前確定好的,只等傳到這一輩的人就啟用這個字。
一般作輩分的字都是一首詩,所有輩分字都是在這一首里,連成一串,一來便於記憶,二來具有一定的含義。有些時候,但看某一輩分的字可能感覺不出來,但如果聯繫上下好幾代的輩分,就可以看出這些輩分字是存在相互銜接的含義關系的。
如果這一首的輩分字已經被用完,那麼家族都會召開大會,請年老的長輩們重新選定下面的輩分字(詩)。hoho,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的話,就說這個家族很厲害了,能夠把一首詩的輩分字用完,起碼也要好幾百年的時間,望族啊。
㈣ 姓氏名字的輩分是怎麼排下去的
現代人姓名的組成已經和古代相差太大。如果把您的問題全面回答完整了,就成了取名專家了。
但我這里還是盡我知道一點點,膚淺的回答你一些。
近來中國人的姓名,由好幾部分組成,有姓和名區分,還有名和字的區別。比如毛澤東,是姓名,字是潤芝。中國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現代人,基本已經沒有「字」這一說了,可能在飽讀讀書的人家裡,還有保留
輩份在中國人起名裡面,以前是都必須表現出來的。比較我家,排的輩份譜裡面,我父親輩用「元」字,我們這一輩用「德」字,下一輩用「為」字,再一下輩用「普」字等。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專為起名字用的字譜,你回家問問你的父親就知道了。輩份字譜要用於起名字相傳。看了您的名字,就知道你您大了我多大輩份了,是不是我們這個家族的成員。
例如:我父親姓張的話,他的名字就是:張元×,到我們這一輩就必須是:張德×,兒子輩就必須是:張為×,孫子輩就必須是:張普×。一直這樣往下傳,到外面碰到了一個家族的人,只要通報姓名,就知道您的輩份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了。也就決定了我和對方的稱呼和地位。
字輩的選取,一定要按家族流傳下來的字譜選取,否則就會亂了家譜中的規定,是必須沿用家譜裡面流傳下來的取名字譜。如果您的名字中沒有家族字譜中留下來的「字」,這個家族是不會承認您是這個家族的成員,只會認為你是同姓的外家族人員。
要根據自己的家族搬遷史,尋根續譜,確定中間字的排序。
實在找不到根源,可請人排輩,——就是姓的筆畫數、中間字的筆畫數及二者加的總數都是吉數,才好。如:1;5;6;11;12;13;15;16;22;23;29;31;32;33。。
㈤ 中國古代名字輩份怎麼排.
准確的說大家族都有族長,由族長排列定下家族的字輩,以便族人的認知,同輩人名字有一個相同的字,嚴謹點的,在本房人的同字輩上規定除族內規定字輩外的第3字的偏旁也要一樣
㈥ 古人起名都排輩,如今為何用得少了
現在有很多人起名字已經都不會按照輩分來了,但是在古代是肯定按照輩分來起名字的。
我覺得在古代唱起名字的好處實在是太大了,因為古代生的孩子特別多,如果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跟他的祖輩的名字重起來,如果按照這種輩分來的話,至少好幾代都不會重名。
所以現在很多人的名字都是重名的,可能是因為好聽的名字總是相似的吧。但是不管到底是不是按照輩分來的,其實名字都是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殷勤的期待。如果不是按照輩分來的,可能就是時代在改變,我們的觀點也在不停的改變著吧,取名字也是如此。
㈦ 輩分稱呼排序 上幾代和下幾代名稱什麼
你上面九代: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你之後九代: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弟孫、乃孫、雲孫、耳孫。
上九代:
生己者為父母親,父之父母為祖父母,祖父之父母為曾祖父母,曾祖之父母為高祖父母,高祖之父母為天祖父母,天祖之父母為烈祖父母,烈祖之父母為太祖父母,太祖之父母為遠祖父母,遠祖之父母為鼻祖父母。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下九代:
父母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讀kūn)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
即:子、孫、曾、玄、來、晜、仍、雲、耳。書中說: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
㈧ 古人起名都喜歡用輩分,為什麼現在用輩分的越來越少了
說起中國人的姓名,那是有很久遠的淵源的,從遙遠的母系社會就開始了給人們起名字,只是那個時候的名字都是很隨意的,但到了現在人們的名字所包含的內容越來越多。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很早以前的時候,人們取名字都是有規矩的,是要嚴格按照族譜中的輩分來取名字的,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年齡大的人稱呼一些年齡小的人為“叔叔”或者是“姑姑”等等,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輩分。但是從現在來看,人們對輩分這個東西已經慢慢的淡忘了,而造成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現在文化的影響。
之後朱元璋還發明了對我國在取名字上有很大影響的取名方法,他規定後代取名字的時候,姓後面必須有兩個字,第一個字為輩分,第二個字就可以隨意取。
㈨ 古代輩分是名裡面的還是字裡面的
古代的輩分基本都是姓名中的名字,也就是第二個字基本上都是輩分
如:北宋建立者趙匡胤,他的弟弟叫做 趙 匡 義,兩個人的第二個字基本一樣,不過後來當趙匡胤當上皇帝為了避免沖突改名為趙光義
㈩ 輩分稱呼排序, 上幾代和下幾代的名稱什麼
上幾代名稱與排序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下幾代名稱與排序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范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岳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10)古代輩分名字擴展閱讀
宗譜的行輩字派用以加強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這一目的,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祿、吉、祥、賢等;
第二類是希望宗族延續和昌盛的字,如:永、傳、昌、盛、興、延、繼、承等;第三類是懷念先祖和歌頌皇天恩德的字,如:澤、祖、顯、榮、恩、錫、啟、先等。家譜的行輩字派是家譜中尤其重要的內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訂,編成幾句吉祥話,
有的文人甚至將其寫成詩,比如浙江《唐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福祿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寧聰」;湖北《汪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於後,世澤延長,齊家有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