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在古代人的名字後面加 子
(16)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趙彥衛《雲麓漫鈔》
(17) 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子年少。——晉· 干寶《搜神記》
而獨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子之說。——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子不聞藏書者乎?——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18) 古人對自己老師的稱呼
子曰:學而時習之。——《論語》
子墨子聞之。——《墨子·公輸》
(28) 加在姓氏或數詞後面作為對人的尊稱
此三子者。——《戰國策·魏策》
非鄭尹而快孫子。——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程氏子以蠹貧。——《聊齋志異·促織》
㈡ 古代人的名字後面為什麼帶子字
子字在古代是一種稱呼,禮貌用語。具體可參考「子」的網路。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人名除了正式的姓名外,大士大夫和文人中還盛行表字。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到了東晉,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自稱號為「五柳先生」開始,文人學士便紛紛相繼模仿,除名、字外,又有了號的自稱。
有些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級給自己表字時,既不願以末得的「男」做為自己的表字,也不用頭等的「公」為自己表字,往往採用偏下的第四等「子」來表字。有趣的是,同是表字「子安」的可查到有三人:西晉的成公綏、唐代的王勃、清代的魏秀仁;北周的王褒與西漢的王褒不但同姓同名,而且表字都是「子淵」。
㈢ 他們古代人,名字後面的字什麼什麼是怎麼來的
所謂的「姓名」,社會上是特別稱為個體,即,單個符號在社區中使用。 「字」往往是解釋和補充的名字,與「名」相表裡,即所謂的「表字」。名字是小時候起,呼籲長者。到二十歲成年男性,舉行冠禮,這標志著出仕我要進入社會。婦女離開家時,他們長大了,答應嫁給母親,沒答應嫁給就是「不字」,也叫「待字。」如果短語「待字閨中」
㈣ 為什麼古代人名字後面會有字 ★20分★
永強乃永遠強大之意,可以字恆盛,恆立,不懈,寰宇等古人的字大多都是對名字的補充,解釋說明之類的。
㈤ 古代人名字後面字是什麼意思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成人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舉行筓」禮時取字。
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系。有的名和字是同義詞。像諸葛亮中的「亮」和孔明中的「明'.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廣平曰原」。又如顏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有的名和字是反義詞。例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但有的時候,我們看不出字和名的聯系,這主要是因為語義變遷的緣故。
周代貴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表示性別,構成男子的全稱。周代貴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母「或」女「表示性別,構成女子的全稱。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
㈥ 為什麼古代人名字後面,還帶字
一般情況下,這字跟小名兒差不多。
而古人迷信,所以還有另外一層意思,與這個人的生辰八字有關。一般情況是缺什麼補什麼,比如命里缺火,取的名或者字里就有含火的字眼。
㈦ 為什麼每個古代的人名字後面都有個子字
因為子字是古代對人的尊稱。
子拼音:zǐ
釋義:
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後輩人,年輕人)。
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
3、動物的卵:魚子。蠶子。
4、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
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子彈(dàn)。棋子兒。
6、與「母」相對: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輔音)。
7、對人的稱呼:男子。妻子。士子(讀書人)。舟子(船夫)。才子。
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先秦諸子。
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10、用於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子夜(深夜)。
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後,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子。亂子。胖子。
13、個別量詞後綴(讀輕聲):敲了兩下子門。
14、姓。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沙子[shā zi]
細小的石粒。
2、個子[gè zi]
指人的身材,也指動物身體的大小。
3、梅子[méi zi]
梅樹。
4、對子[ì zi]
對偶的詞句。
5、屋子[wū zi]
房間。
6、日子[rì zi]
日期。
㈧ 古代人名字後面帶子字的有多少
有很多很多,數不清的。
因為「子」這個詞在古代代表的意思很多,有爵位「子」(公、侯、伯、子、男);士大夫也叫「子」,比如宣子、武子之類;古人對自己老師也稱「子」;六朝時期,文臣死後無封爵而得謚者也稱「子」。
(8)古代名字後面擴展閱讀:
「子」的稱呼演變:
在春秋之前,「子」本來是天子所屬的卿的尊稱,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微子、箕子等。在春秋早期的時候,只有少數諸侯所屬的卿的謚號稱「子」,如寧莊子、石祁子之徒。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所謂的「禮壞樂崩」越來越嚴重,到了春秋中期的時候,諸侯的卿普遍在謚號里都稱「子」了。可是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由於私人講學之風的盛行和「士」階層地位的提升。於是人們便把「子」作為著名學者和老師的尊稱,如孔子、墨子之類。
到了戰國時期,「子」作為一種稱呼就更普遍了,一般學者都可以稱為「子」。
「夫子」本來是對各級軍官的稱呼,如周武王牧業誓師的時候,就稱呼各級軍官,(如千夫長、百夫長)為「夫子」。到了春秋時期,卿大夫相見面時互稱「子」。但是在背後議論時,是稱對方為「夫子」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表示對其人的尊稱。
和上面一樣,到了春秋末年、戰國初期,由於「學術下於民間」和士人講學之風的興起,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和文化,於是對傳播文化的「士」也越來越尊敬。相應的,人們就把教授知識的老師尊稱為「夫子」,如孔子的弟子就稱他為「夫子」。
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夫子」的人,因為他的父親叔梁紇的爵位是大夫。孔子繼承了叔梁紇的大夫爵位,人們自然就把他稱為「夫子」了。「夫子」比子更帶有尊敬的意味,只是到了後來,「夫子」也開始泛化。人們把只要是傳授知識的老師統稱為「夫子」,不管你有沒有爵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子 (漢字)
㈨ 古代人名字後的"字"是什麼意思啊!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謚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系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游」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系,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有以號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私溢」),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謚號,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岳武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里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准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⒈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宋代蘇轍稱為蘇欒城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做稱「地望」。
⒉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援稱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戎的班超稱班定遠(曾封定遠侯),三國嵇康稱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⒊以室名、齋名、軒名、堂名為號的。如王夫之號姜齋取自他的室名;辛棄疾的號稼軒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詩人蘇舜欽,流寓蘇州,築滄浪亭,自號滄浪翁。
⒋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被稱為大、小謝。唐代詩人中老杜(亦作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老蘇、大蘇、小蘇則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⒌以幾個姓並稱特定的幾個人。如 「馬班」(或「班馬」)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唐詩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韓柳」是韓愈、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加上南朝另一詩人謝眺又合稱「三謝」;「二程」專指宋代學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又合稱「三蘇」。
⒍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王維有詩題《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詩中屢見《答王十二》、《問劉十九》、之類的題目,都是以行第稱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韓愈是韓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還有此風習,如秦觀稱秦七、歐陽修稱歐九、黃庭堅稱黃九等。
以上所說的封建社會文人的姓名字型大小之類,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等觀念形態的組成部分。由於它們在歷史上長期存在並被廣泛使用過,又是我們不能完全迴避得了的。如《正氣歌》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義),歷代還常稱他「文文山」(自號)、「文丞相」(官職)、「文信國」(封號)等。如果我們對古人姓名字型大小的知識毫無所知,根本無從識別。所以,為了閱讀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風格,還是需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的。
㈩ 中國古人名字後面的「字」是什麼意思
表字,又稱字,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
(10)古代名字後面擴展閱讀:
起源
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
現代除了知識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國人口現有十三億,同名同姓發生率過高,文化界現有意恢復表字制度,有些喜愛歷史學的人擁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啟星字承啟,張策字竹朿。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