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人的名 字 號各指的是什麼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復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艷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陞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系,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製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後果。
於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後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三)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里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後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後名字連稱時,先「名」後「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幹…··」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後字。
(四)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穀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謹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後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託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後,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徵,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雲:「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詢),「千岩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穎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痴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盪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徵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拚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准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後,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幹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並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余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五)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這樣一來,「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號以外的又一別稱。
(六)少見的數字姓名
在我國古代,有些人用數字作為自己的姓名,數量雖然不多,但在古書中會遇到,所以這里需要提一下,引起我們的注意。以數字為姓名的有三種情況:
1.姓是數字的,如:
一善:明成化年間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縣丞。
二直: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宮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雲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國蜀漢任諫議大夫。
七希賢:施州衛人,明代正德年間任永春縣訓導。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間任禮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間做翰林學士。
十華:宋代乾興年間進士。
2.名是數字的,如:
秦七:秦少游
黃八:黃庭堅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鎮
崔九:崔興宗
李十一:李構直
張十二:張賈
李十二:李白
韓十八:韓愈
李二十:李紳
白二十二:白居易
3.姓、名都是數字,如: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詩草》和《台陽雜詠》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間進士,《西域聞見錄》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間封的將軍。
九·十:嘉慶時做廣西提督。
用數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風氣,清朝時滿族人更喜歡這樣取名。據不完全統計,僅乾隆年間寫入官修史書中的數字名就有110個,民間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麼這些數字名是根據什麼起的呢?大多數是在小孩降生時,根據其祖父母的年齡或父母的年齡之和數,作為這個孩子的名字。
唐朝時,那些數字名則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間的排行。
② 求古風的唯美好聽的名字
畫扇悲風殤月夜﹋
盛唐遺風斷空夢。
丶奈何亦是淚
雲想衣裳花想容丶
錦綉芙蓉夜微瀾゛
舞姬嬌腮嘆流光こ
不解風情落花繞身旁う
分影念若錦綉華ζ
流光飛舞不夜天|▎
回首闌珊三聲嘆°
關外野店煙火絕′
杯中景色詭魅-
舉杯消愁意正濃¤
紅顏彈指老≡
紅塵煙雨醉相思⊿
三生煙火亂雲妝°
笑靨如花九弦濯〃
細夢淺淺弄流花ζ
冷妝╮
紅顏為君老.丶
斜陽殘冢影長〃
丶夢里櫻絮舞飄渺
一襲染盡紅塵衣‖
胭脂沾染了灰﹏
博爾披星戴月的歌唱ㄟ
蹋碎這一場盛世煙花﹌
∞覆水年華喣色韶光°
煙火踐踏了夕陽つ
朝花拾憶丶嘆一地紅塵花敗.
絕唱へ
浮生琴弦。
無風無月星河天懸
千年咒怨輕湮\
驀然回首つ默然長記
千里迢迢兮心相系
盛衰榮辱斑駁了臉頰ㄟ
誰家唱斷的錦瑟絲弦*
驚起西風冷樓闕‖
蛾眉輕斂つ袖舞流年
她守韶華向遠゛
深染櫻花色。
玄霄一生寂寥丶
一笑而過的蒼涼。
手心上亘古的月光
風雨打盡紅牆和綠瓦丶
誰人彈破一調清商曲.
花自無心水自閑丶
庄生夢蝶つ清泉洗朱顏
月如無恨月長圓--
何必獨守那陰晴圓缺
溫玉琳琅丶
為卿傾此天下丶
十年寒如雪丶
墨紙一筆畫惆悵
浮華背後是滄桑丶
淺花若萱丶落離殤°
破軍陣槍挑殘陽畫血痕
墜孤城相許約來生°
月醉清風丶
為她°袖手天下丶
念舊戛然而止"&淚語輕彈不止"
江山丶終難留一笑傾城
撫琴丶笑滄桑°
流年瘦了朱顏丶
因果前世轉輪回゜風吹蝶依偎
流觴曲丶遠眺夕暮煙嵐雨」
水榭西″山蒙裊裊薄霧虛゜
似鏡幽″水芙初開憐情舊゜
花落無聲丶花謝花落淚滿天‖
空悵望。駁雜紅楓相思丹゛
浮生短の落花流水知深淺
指尖韶華へ轉瞬滄海已桑田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づ
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
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
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
千秋萬世。為你獨守江山|萬世千秋。為你僅存容顏
只想陪爾、看細水長流°|只願陪爾、到天荒地老°
___低吟雨月飄灑、君子頌|___淺唱雪月紛飛、伊人醉
ァ南城琉璃月、不堪回首|ァ北城柳絮雨、似曾相識
只為你唱空城計、|只為你撐宰相船
半句話半首蝶戀花つ|半杯茶半杯湖底沙つ
憶兮傾此生為伊乆°|安幕風塵淡笑為1乆°
涉白斷送半度微涼|羈絆微光迷失塵夏
半面淚妝眷卿三世|錦瑟安年伴君三生
君為紅顏醉┗|┛紅顏為君淚
北城別_回眸三生琥珀色
南城離_傾城一世瑪瑙紅
西城絕_轉身一世琉璃白
東城分_輕嘆三世翡翠綠
卻移步、霜雲暗暗
縱隻影丶悲酒難觴
怎不戚、鵲橋離恨
向來處、青澀華年
苔點翠。痕依波
雨成簾。拋離絮
雨玲瓏。霏霧彌
送別離。君已忘
③ 為什麼古代人的名字還要帶字,比如諸葛亮(字孔明)
古人的名字之所以要帶字,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在一個人成年之後,需要有一個字來作為自己的第二個名字,這第二個名字就是用來在平輩之間相互稱呼。
正因為如此,古人想到了用一個別名來代替真正的名字,供同輩之間相互稱呼。這樣一來,既避免了尷尬,又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例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出山之後,蜀軍中的人基本都稱諸葛亮為孔明,在孫劉聯盟的時候,江東的魯肅和周瑜等人也稱呼諸葛亮為孔明。而在魏國那邊,由於諸葛亮是魏國永遠的敵人,因此魏國的人在討論到諸葛亮的時候則直呼其名,因為沒有尊重的必要。
④ 幫我想幾個人名,用在古代的.
俺昨天為自己的文想的
1。尉祈
2。尹容
3。惜幕
4。花憐
5、水嫣
6。泰憶
7。合歡
8。葆
9。文嘉
10。重華
11。夙夜
12。素鎏
13。龍九天(取龍舞九天之意)
14。錦源
15。琬昀
-----------------------
真的是自己想的啊※
⑤ 幫起個古代名字
夏青河
陸子誠
王君碧
……
⑥ 好聽的古風名字
林月瑩 / 《鵲橋仙》 / 李之儀 / 風清月瑩,天然標韻,自是閨房之秀
林梅月 / 《沁園春》 / 呂勝己 / 問歲歲禎祥,如何中斷,年年梅月,因甚愆期
林黛雙 / 《雙雙燕 詠燕》 / 史達祖 / 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闌獨憑
林紫盈 / 《念奴嬌》 / 無名氏 / 爭羨金紫盈門,靈椿正茂,榮慶誰能及
林紫鶯 / 《滿庭芳》 / 汪莘 / 仙宮,深幾許,黃鶯問道,紫鶯窺簾
林妙雲 / 《沁園春》 / 無名氏 / 逍遙岸,會玄妙雲路,同訪桃源
林新綺 / 《惜秋華》 / 吳文英 / 錦段鏡空,重鋪步障新綺
林月嬋 / 《虞美人》 / 馮延巳 / 洞房人睡月嬋娟,梧桐雙影上朱軒,立階前
林冰玉 / 《過戰鳥山》 / 譚嗣同 / 冰玉相生愧獨頑,可兒豪膽鎮心關
林雨雙 / 《蕃女怨》 / 溫庭筠 / 萬枝香雪開已遍,細雨雙燕
林月碧 / 《望喜驛別嘉陵江水二絕》 / 李商隱 /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煙帶月碧於藍
林紫青 / 《寄聶尊師》 / 羅隱 / 安得紫青磨鏡石,與君閑處看榮衰
林若仙 / 《潯陽送弟昌峒鄱陽司馬作》 / 李白 / 飄然欲相近,來遲杳若仙
林寒雁 / 《梧葉兒》 / 元無名氏 / 秋來到,漸漸涼,寒雁兒往南翔
林曉花 / 《小重山》 / 和凝 / 曉花擎露妒啼妝,紅日永,風和百花香
林柳嬌 / 《念奴嬌》 / 李清照 /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林玉燕 / 《洛妹真珠》 / 李賀 / 寒鬢斜釵玉燕光,高樓唱月敲懸璫
林幽燕 / 《恨別》 / 杜甫 /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林凝黛 / 《紅樓慢》 / 吳則禮 / 玉壘涼生過雨,簾卷晴嵐凝黛
林玉潔 / 《減字木蘭花》 / 韓淲 / 玉潔日光香耐老
林笑霜 / 《尾犯》 / 趙以夫 / 夾衣初試,破帽多情,自笑霜蓬短
林雪柳 / 《青玉案 元夕》 / 辛棄疾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林冰露 / 《賀新郎》 / 李廷忠 / 冰露壺中秋玉瑩,不著人間煩暑
林雪蓮 / 《點絳唇》 / 梁羽生 / 雪蓮鴛譜,冷香飛入詩句
林雲清 / 《送楊六判官使西蕃》 / 杜甫 / 子雲清自守,今日起為官
林梅雪 / 《雪梅》 / 盧梅坡 /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林寄春 / 《守歲侍宴應制》 / 杜審言 / 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林倚夢 / 《虔州呂倚承事年八十三讀書作詩不已好收古今》 / 蘇軾 / 呂倚夢得承事借示古今書一軸作詩代跋尾倚年八十一
林紫蘭 / 《和裴傑秀才新櫻桃》 / 杜牧 / 新果真瓊液,未應宴紫蘭
林晴嵐 / 《水仙子》 / 張養浩 /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
林海秀 / 《鷓鴣引》 / 王惲 / 淮海秀,已平分
林紅梅 / 《小重山》 / 李清照 / 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
林花醉 / 《十二月過堯民歌為別情》 / 王實甫 /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賊裕盍擅喙齬觶蘊一ㄗ砹初鉻福改詬笙惴繒笳螅謚孛拍河攴追�
林萬珠 / 《喜遷鶯》 / 趙溫之 / 天涯庾嶺上,萬珠浮動香千里
林緣綠 / 《昌谷詩》 / 李賀 / 石根緣綠蘚,蘆筍抽丹漬
林翠微 / 《登池州翠微亭詩》 / 岳飛 /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林紫華 / 《和王侍中謁張惡子廟》 / 蕭遘 / 青骨祀吳誰讓德,紫華居越亦知名
林含海 / 《寄南嶽諸道友》 / 齊己 / 乳竇孤明含海日,石橋危滑長春苔
林醉波 / 《即席》 / 吳融 / 醉波疑奪燭,嬌態欲沈春
林向彤 / 《長壽仙促拍》 / 曹勛 / 向彤闈、清凈均化有,自然和氣
林雪麗 / 《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 / 白居易 / 收將白雪麗,奪盡碧雲妍
林新月 / 《生查子》 / 牛希濟 /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
林佩雲 / 《貽主客呂郎中(即皇太子贊諭)》 / 儲光羲 / 委佩雲霄里,含香日月前
林詩雲 / 《登龍昌上寺望江南山,懷錢舍人》 / 白居易 / 錢詩雲:偶來上寺因高望,松雪分明見舊山
林笑柏 / 《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奉寄澧州》 / 柳宗元 / 善幻迷冰火,齊諧笑柏塗
林問柳 / 《嚴中丞枉駕見過》 / 杜甫 / 元戎小隊出郊坰,問柳尋花到野亭
林水靜 / 《詠風》 / 王勃 /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林香柏 / 《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御紀事書情呈十二韻》 / 竇鞏 / 肯滯荊州掾,猶香柏署衣
林夏柳 / 《滿庭芳》 / 俞國寶 / 東溪,何所有,冬梅夏柳,春杞秋蕖
林花晴 / 《杏花天》 / 史達祖 / 畫橋外、花晴柳暖
⑦ 古代人名是如何稱呼的
名是小時長輩起的,字是弱冠之年起的,號是自己起的。古人的稱謂極有講究,不同關系不同的身份、地位對人的稱謂都可能有所不同。
古代人的名字和現代有很大的差別。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
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秦時明月》里稱呼高月的字是姬如千瀧。這動漫情節中的設定而已。
(7)古代人生名字擴展閱讀:
名和字的聯系:
1、詞義相近
「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2、詞義相反
「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韓愈,字退之。後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對方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別號: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系。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
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
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
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
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⑧ 古代人的字是怎麼來的
古人的字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輩或師長取的。
古人取名後仍要取字的原因:
1、取字表示進入成年,可以男婚女嫁,結婚生子了。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是男子在20歲行冠禮時加字,女子在15歲行笄禮時取字。
略有不同的是,笄禮是女子在訂婚以後出嫁之前舉行的,如果一直沒有訂婚,20歲時舉行也可以。
2、取字是為了尊重的需要。
《儀禮·士冠禮》上說:「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認為,名卑字尊。成年之後,朋友等人如果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所以要稱字。
3、取字是為了避諱。
古人如果名字犯諱的話,就避用其名而稱其字。如房玄齡等人編撰《晉書》時,為了避唐高祖李淵諱,就避名稱字,所以公孫淵就稱公孫文懿,劉淵就稱劉元海,褚淵就稱褚彥回。
取「字」由來:
「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現代則已經很少人使用了。
人於本名以外還要有表字的規矩,也是傳統中國姓名文化的一個特色,這在世界范圍內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說它是制是禮是俗,都未嘗不可,因其亦是"周公制禮"的一部分,和古代社會成員的成年禮俗結合為一體。
所謂:「加冠稱字",具體一點講,名在人生三月便取定,而字則要等進入成年後才取,由成年禮上制定宣布後使用。因此,成年禮也就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命名禮,或叫稱字禮,意義十分重大。
依周公制禮,成年禮因男女區別有不同稱謂,男曰"冠禮",又叫"加冠",行禮的過程比命名禮更為莊重、繁瑣。
簡單地說,就是男子到了20歲時,要在宗廟所行儀式中,將頭發盤起來,戴上禮帽(即"冠"),然後再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給取一個表字。
女子的成年禮曰"笄禮",又叫"加笄",也是把頭發盤結起來,加上一根簪子。兩周時女子"加笄"禮一般在15歲時舉行,所以人們每謂"及笄之年"代指女子從14到16歲這個年齡階段;而用"弱冠之年"代指男子接近20歲時。
兩漢以後,加冠稱字的年齡段有提前趨勢,多半在15-16歲時舉行,加笄禮則趕在結婚前行之。女子是否在加笄時便稱字?難以一概而論。
漢晉以後,男子稱字范圍不斷擴大是歷史趨勢,直到民國時,幾乎所有成名人物都有表字。
我國有些少數民族至今還有兩次取名的習俗,第一次在出生後,第二次在訂婚或結婚時,也是成年標志,其意義與古代行冠禮、笄禮相同;反倒是漢族文化圈內;加冠稱字已成昔日黃花。
⑨ 求好聽又古典的名字。
蝶戀
水龍吟
余情幽夢
御劍江湖
桃花幻夢
紫嫣
君莫悲
淡淡幽思
塔羅迷
深冬的溫柔
朝曦煦風
余情幽夢
餘霞成綺
紫萱
還魂草
玄色風
流轉虹
滄桑嘆
紫陌豐田
步雲登仙
月迷蹤
輪回
寥落風
水岸風堤
揮劍問情
眉間心上
春暉愛日
七月流火
星沉碧落
清波水鑒
飄蓬隨風
聚散浮雲
陰晴晦明
仙山夢谷
八荒賦
御風辭
雨過河源
問心思舊
凄涼犯
牽情火
織夢行雲
玉水明沙
仙妖亂
戲弄潮
踏歌行
神威千重
沙暮天
清平樂
迷離境
昆侖道
君莫思歸
寂難永劫
回夢遊仙
寒聲碎
互古謠
鳳歌青天
蝶戀復刻
蒼浪劍賦
步虛詞
別洞天
哀幻瞑
人間精靈
酒醉三分醒
魔與道
淌血的心
姜氏孤兒
比翼鳥
時空之鑰
我覺得仙劍的歌名挺不錯哦,很適合的。
⑩ 有哪些好聽的古人名字
翻閱史料,我們發現很多古代人的名字很有特色,朗朗上口不說而且包涵意境,一聽到這個名字就很自然得把他(她)和帥哥美女聯系在一起,腦海中自動地認為擁有這樣一個名字,這個人也必定是風致雅趣。所以說各位再給自家寶寶取名字的時候可得上點心。
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納蘭容若
這個名字可謂是凄婉的代表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悲風秋畫扇」。清朝著名詞人,在文壇上享有盛名,年僅三十歲,他就因病去世。看到這個名字就總有種一位清俊的公子重病在身,憑窗遠眺,字里行間都環繞著化不開的愁緒的錯覺。
魚玄機
一聽就有種仙風道骨的感覺,當然事實是她確實是一位女道士,不過這個家出的是心不願,情不甘的。原本是唐朝一個官員的妾室,跟正房夫人鬧了矛盾,結果被逼得無路可走,只得去了道觀。當然單單是這樣應該也不會在史書上留下記載,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唐朝女詩人,還挺有才,跟溫庭筠還有不一般的交情,只可惜後來因失手打死婢女被處死。
高漸離
荊軻至交好友,戰國時期燕國人。擅長樂器,在去秦國前夕,擊築為荊軻送行。荊軻的刺殺終究還是失敗了,高漸離自此隱姓埋名。然而因出色的音樂技巧,名聲被打響,後來還是被秦王認出,高漸離再一次實施刺殺計劃,還是沒能成功。
李清照
這個是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的宋朝女詞人。由開始的生活幸福到慢慢地家破人亡,造就了她心路歷程的變化,她把情緒都流露在詞作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留下了許多佳作。
扶蘇
秦始皇長子,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為人寬厚溫和,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暴政。他的清明讓一些小人膽戰心驚,秦始皇死後,為了不讓他上台,趙高和李斯偽造詔書,賜死他。他信以為真,蒙冤自盡,最終胡亥當上了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