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文物有什麼,名字
中國政府規定了64件禁止出國展出的文物,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寶物,下面介紹其一,其他文物可到參考網址查看。 銅車馬 秦代。車共兩乘,經復原大小約為真車、真馬的二分之一。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 126厘米,進深70厘米,呈橫長方形,有圓形車蓋,前面與兩側有車欄, 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二號銅車馬是四馬鞍車(即坐乘的車) ,車馬全長 317 厘米,高 106.2 厘米,為凸字形,分前、後二室,其間以車相隔,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車廂分前後兩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後有門,門窗可靈活啟閉,前室為御手所居,內跽坐一御官俑,後室為主人所居。車輿內外繪有變形夔龍、夔鳳紋、流雲紋及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 二車皆雙輪、單轅,由四馬駕車,車上各有一名御手, 銅御官俑戴冠佩劍坐於前室,挽具齊全,有的用金、銀裝飾。車通體彩繪有卷雲紋、雲氣紋和幾何紋圖案。車、馬、俑部件均由鑄造成型,再經多種工藝加工和組合,其飾件的金銀細作工藝十分精湛。該銅車馬結構完整,裝飾華麗,是研究秦代輿服制度、單轅車系駕方法和冶金鑄造技術的重要實物。被譽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讓人們一睹始皇帝鑾駕的非凡風采。根據出土地點和車輛造型分析,這可能是秦始皇後妃所乘之車。專家們認為,這是我國考古世上發現的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制車馬,對研究我國秦代冶煉與機械製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級重要的歷史價值。1980年出土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約20米, 7米多深處。現藏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考資料: 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38tongchema.htm
❷ 古代絲物的名稱
(1)絲織品分類方法
綾羅綢緞是日常生活中對絲織品的通稱,並非一個完整的分類方法。中國古代絲織品種有絹、紗、綺、綾、羅、錦、緞、緙絲等。今天,絲織品則依據組織結構、原料、工藝、外觀及用途分成紗、羅、綾、絹、紡、綃、縐、錦、緞、綈、葛、呢、絨、綢14大類。
1.綺
平紋地起斜紋花的絲織物。最遲產生於商代。古代綺除雙色綺外,都是用生絲織造後染色。南北朝時,幾何紋綺出現了比漢綺復雜的弧線結構。唐代綺的紋樣更趨寫實,宋綺的花紋組織浮線加長,花明地暗,花紋則以中型幾何填花者為多。宋以後綺這一品種便不多見。
2.綾
斜紋(或變形斜紋)地起斜紋花的織物,可分為素綾和紋綾。素綾是單一的斜紋或變化斜紋織物,紋綾則是斜紋地上的單層暗花織物。戰國、秦漢時的絲織物中已有這一品種,但沒有保存下來的實物。到唐代,綾的生產始盛,浙江所產繚綾尤為名貴。唐李德裕的上奏繚綾狀中,談到繚綾有玄鵝、天馬、掬豹、盤絛等多種紋樣。宋代綾的產量很大。
3.縑
雙根並絲所織粗厚平紋絲織物。甘肅敦煌發現過寫有「任城國亢父縑一匹,幅廣二尺二寸,長四丈,重廿四兩,值錢六百一十八」 的漢縑。縑與絹、綈、 、縵、紈、縞均為平紋織物,其中紈、縞為薄型或超薄型織物,縑和綈則比較厚實。
4.羅
採用絞經組織使經線形成明顯絞轉的絲織物——用糾織法以地經紗和絞經紗與緯紗交織,形成椒形絞紗孔隙。羅在商代已經出現,在唐代,浙江的越羅和四川的單絲羅均十分著名。其中單絲羅表觀具有均勻分布的孔眼——後來稱為紗。明清時期羅的品種增多,主要有暗花羅、花羅、織金羅、妝花羅、織金妝花羅等。
5.紗
表面有均勻方形孔眼的紗組織絲織物。陝西咸陽秦六國宮殿遺址曾發現紗地的刺綉。至宋代紗的經緯更稀疏,方孔更大,其至輕者叫「輕容紗」,產於亳州。
明清時期,出現了暗花紗(花地同色)、花紗(地緯與經同色,紋緯與經異色)、織金紗(地緯與經同色、紋緯用片金線於透明紗地上織出閃耀的金花)、捻金紗 (常見的是花絞紗組織地上起本色平紋假紗組織的暗花紗上,用捻金線挖織花紋,捻金線花與暗花相映而更富於層次感)、妝花紗(常見的是在絞紗或假紗地上,以無捻彩色絨絲用挖花方法挖織出彩色花紋,質薄花艷,是宮廷夏季服裝用料)、織金妝花紗(與妝花紗不同的地方是除加織捻金線以外,再每隔1~2梭加織一梭片金,片金主要加織在花頭、花蕊等中心部位及用於勾邊,多作成件衣料,每匹即為一件衣袍,常於封簽上記明產地、尺寸、工匠、織造年月)、遍地金妝花織成衣料(是專門根據官服、朝服的規格、尺寸、款式、花式設計而織造的,多以平紋假紗組織為地,在花紋部位用片金或捻金線織地色,以五彩絨絲織花紋,因此大部分地子都是透明的紗地,而某些主要的紋樣裝飾區是金地顯五彩花紋的)。
6.縠
以強捻絲織造的薄型織物。織後煮練定形,織物表面因抽縮而呈現凹凸縐紋,即後世所稱的縐紗
7.絹
古代對質地緊密輕薄、細膩平挺的平紋類絲織物的通稱。平紋類織物早在新石器時期已經出現,並一直沿用至今,歷代又有紈、縞、紡、綈、絁、紬(綢)等變化。
8.緞
中國自從唐初創造了緯錦,織紋從平紋變化的經線雙面組織變為經斜紋地上起緯斜紋花。以後又通過織機裝造上的再改進,增加了控制地紋經線的綜片數,到宋代就出現了緞。緞的經緯絲中只有一種顯現於織物表面,相鄰的兩根經絲或緯絲上的組織點均勻分布,不相連續,故外觀光亮平滑,質地柔軟,厚薄可根據用途進行調節,是極其富麗華美的高級絲織品種。
9.妝花
採用挖梭工藝織入彩色絲線的提花織物。根據不同的組織,妝花織物可分為妝花紗、妝花羅、妝花緞等。妝花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是中國古代絲織品最高水平的代表。
10.織金
在不同地組織上再織入金線的織物,出現於唐代,流行於宋元,最為著名的是元代的納石失。織金通常要求紋樣花滿地少,充分發揮顯金效果。
11.錦
多彩提花熟絲織物。
11.1經錦
錦是用彩色絲線以重組織織成的多彩顯花織物,是古代絲織品中結構最為復雜、變化最為豐富的一種。織錦始於西周,唐以前主要採用以經線顯花的經錦。
經錦的經絲有顯花的紋經和分隔紋經的夾經。緯絲一組為交織緯,一組為夾緯,花地輪廓分明。戰國時期,經錦技藝有了很大發展,除有三色經二重組織的經錦外,還有花經二重織物中配牽一組分段換色的彩條經的多彩經錦以及於二重經中另加一組特殊掛經,使之作長浮花的織法。此外,還出現緯二重組織的經錦,即由一組緯絲與經絲織平紋,另一組緯絲將顯花的經絲托起,將不顯花的經絲壓住。但戰國織錦的紋樣還比較刻板。這種情況到東漢才出現了根本的變化。東漢錦紋樣概括而寫實,人物與禽獸奔逐於動盪的雲氣山嶽之中,充滿著動感與力度,並織出吉祥文字點綴其間。南北朝時期,一種嚴謹對稱和具有韻律感的圖案形式取代了漢代的
❸ 給古代器物起名字
花紋桃木梳,鴛鴦碧水鏡,鑲金銅爵(就是杯子了),琉璃瓷枕(我國最早的枕頭是瓷的),八仙桌
❹ 古代小說中建築物好聽的名字
聽雨閣
落霞殿
文書樓
思雅樓
滿意請採納,不滿意請繼續追問
❺ 古代人們是怎麼給物品起名字的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另外還有鍾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❻ 古代絕世寶物名字
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評選的「民間十大國寶」在北京飯店寶石廳展出。有新石器時期玉制兔首骨骸、綠松石骷髏頭、2395片滿工陽刻紋案的周代玉衣、約7萬克拉的唐代碧璽貓眼貢珠、漢代黃玉雕鴻門宴、漢代白玉馬踏飛燕、清乾隆羊脂白玉橋型筆架、漢代黃玉車馬、漢代太極白玉塔、戰國青銅鎏金嵌寶石吊壺、清乾隆琺琅彩瓷孔雀等,堪稱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極品。
❼ 中國古代文物名稱及圖片、介紹。
1、商嵌綠松石象牙杯
商嵌綠松石象牙杯為商晚期牙雕,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收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商嵌綠松石象牙杯高30.5厘米,口徑11.2厘米,口壁厚0.1厘米。牙質作米黃色。上部敞口唇薄,中部微有收斂,腹腔下部安有圓形底,底部比口部稍小,杯身嵌有綠松石。
商嵌綠松石象牙杯顯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藝才能,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增添了新的光輝,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文物
❽ 想問個古代生物的名字
這個叫鱟!
鱟(hòu)亦稱馬蹄蟹。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海生節肢動物,共4種,見於亞洲和北美東海岸。雖又稱馬蹄蟹,但不是蟹,而與蠍、蜘蛛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親緣關系。 鱟(horseshoe crab)是一類與三葉蟲 (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又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