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方古代少數民族姓氏
我所知,起自古中原的漢族姓氏不多,不過一百零幾種。那時的中原民族一般以族為姓、以職為姓、以國為姓或以父祖官職為姓,比如,魯班的名字可以解釋為「魯國的工匠」!庖丁的名字則可解釋為「做廚師的男人」。
到了漢末,大量的胡人遷入中原,直到南北朝時期,遷入內地的少數民族幾乎佔到中原人口的20%,大量的胡姓開始出現,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有哪些呢?
北魏王朝——中原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大量的鮮卑人在孝文帝改制後開始使用單音「漢姓」,但仍有一部分胡姓保留了下來,如「宇文」、「長Sun」、「令狐」、「獨孤」、「慕容」、「尉遲」、「陸」、「穆」等等。
滿 族
滿語稱姓氏為「哈拉」,是標志血緣關系的稱號。據史書所載,早在北魏時期(也有的認為是在隋唐之際)滿族就有了自己的姓氏。據清代《皇朝通志》所載,滿族的「哈拉」(姓)有679個。「哈拉」的名稱最初都是以滿語命名,是多音節的名稱,如滿族皇室姓愛新覺羅,貴族大姓有瓜爾佳、鈕鈷祿、舒穆祿、納蘭、董鄂、馬佳等。其姓氏來源,一是以居地為氏,即以所居地名、山名、水名為氏。如居董鄂河者,即為董鄂氏。其餘如修佳氏、富察氏等,均以住地為氏。二是以部落為氏,如愛新覺羅、瓜爾佳等。三是以動植物等圖騰崇拜物為氏。如:尼瑪哈氏(魚)、薩克達氏(野豬)、依喇氏(黍)等。四是沿襲遼、金、元時期的舊族大姓,其中金代舊姓27個,遼代舊姓1個,元代舊姓7個。五是以父祖之名第一音節漢字為姓,如舒穆祿氏有名萬鮮豐者,其子孫以「萬」為姓;喜塔拉氏有名文忠額者,其子孫以「文」為姓。故有滿族人「一輩一個姓」之說。清朝滅亡之後,滿姓人多數已為漢姓,其改姓方式,一是由復姓改為單姓,如佟佳氏改為佟氏,董鄂氏改為董氏;二是意譯為漢姓,如阿古占,滿文為雷之意,即改為雷姓;倭赫,意為石頭,即改為石姓。
蒙古族
蒙古人十分重視自己的家世和族源,蒙古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極富民族特色。據《多桑蒙古史》等史籍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蒙古人就牛活在遼闊的蒙古草原,大部分蒙古人都能講清自己的出身部族和家世淵源。
蒙古姓氏最初出現於貴族階層,用以顯示自己祖先的功業、部落血統的高貴和社會地位。嗣後因漢族影響,有的改為單姓。從蒙古族現在通用姓氏中,可以看出蒙古姓氏有以下幾大特色:
一是以部族為姓。如博爾濟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後演變為包氏;永謝部落演變為雲氏;巴雅特部以巴為姓;烏梁海部以烏(吳)為姓;喀爾喀部以韓(何)為姓;土爾扈特部以陶為姓;哈勒努特部以郝為姓。
二是以父祖之名的首字為姓。如元代將領沙全,因其父名沙的,便以沙為姓;現代蒙古詩人巴布林貝赫,因其父為巴達瑪寧布,便以巴為姓。現在仍有相當一部分蒙古人以這種方法取姓。
三是以漢字諧音取姓。如伯顏首字「伯」與「白」諧音,其後人便以白為姓。再如「敏罕」在蒙古文中意為「千」,以漢字諧音「錢」為姓;鳥古納蒙意為「羊」,便以漢字諧音「楊」為姓。
四是以母姓為氏。如蒙古族中劉姓,即源於漢代公主(劉氏)下嫁單於,而後代便有以劉為姓者。
五是受漢族影響,取用漢姓。如張、王、李、陳等,即是其例。這種現象在漢化較深的文人、官吏中更為普遍。
回 族
同族人馬姓最多,有「十個回回九個馬」之稱,此外還有沙、喇、哈等姓氏。同族姓源多來自古回人之漢語音譯,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馬姓,即因為回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創始人是穆罕默德,明、清時著述多將「穆」譯為「馬」,加之明太祖朱元璋賜波斯人馬沙亦里為「馬」姓,故同族中馬姓最多。
其次,回族往往用古伊斯蘭教聖人或父祖輩名字中的某一音節作為姓氏。如:以、白、來、金四姓,即來自古回人「易卜拉欣」四個字的音譯;納、速、喇、丁四姓,即是回人名字「納速喇丁」的音譯。
再次,部分回族姓氏來自帝王賜姓,如:沐氏、達氏、鄭氏。
由於回族取姓音譯時,多採用諧音或相近的漢字,因此產生了一批奇僻姓氏,如:忽、閃、拉、剌、哈、撒、麻、達、朵、虎、者、也等等。上述這些姓氏,在發展過程中,有的已被同音的漢姓所代替。如速姓變為蘇姓,合姓變為何姓,忽姓變為霍姓等。
藏 族
藏族人姓氏起源較早,公元前一、二世紀西藏山南地區一些部族已經形成並發展起來。藏族人最初姓氏即起源於氏族部落,此後漸有變化,有的以封地為姓,有的以家族房名為氏,但一般都是貴族才有姓氏。
最常見的藏族姓源有以下六種:
①神猴的後裔
藏族地區廣泛流傳著一則神話:有一神猴與岩魔女結為夫妻,生下6個小猴,進化為人類,成為藏族最早的6個氏族,其名稱為色氏、木氏、董氏、東氏、惹氏、朱氏(柱氏),形成所謂「原人六姓」。這6個氏族又發展為18個氏族。
②天神的家族
相傳藏族首領聶赤贊普是天神之子下降人間,制定了禮儀,區分了尊卑,由他傳下了第一個王族。這個天神的家族稱作「代」。發展為父系6族,即:洛氏、聶氏、瓊氏、努氏、色氏、保氏。到松贊干布時,又有秦氏、卓氏、如雍氏、納南氏、才崩氏、覺如氏等其他家族出現,成為與王族結親的姻親氏族。
③「可怕」的家族
據傳說,西藏古代有一位道法高深、威力很大的密宗法師叫瓊保·較塞,游歷四方,遍謁聖地,為人降魔除邪,免禍消災。惡魔對他十分害怕,一見他就發出「米拉、米拉」的哀號。「米拉」在藏語中詞意是「可怕」。後人贊譽瓊保·較塞的功德,稱其家族為「米拉氏」,即「可怕」的家族。
④「仇生」家族
13世紀時,西藏有位大學者貢呷堅贊,據說是天神後裔,因與仇敵羅剎交戰,俘獲其婦而生了孩子,取名「昆巴解」,「昆巴」是仇恨的意思,「解」是生的意思,即「仇生」或「仇婦生」之意。其家族便稱昆氏,以炫耀其族系之高貴和祖先之威猛。
⑤以房為氏
魔族大多數家庭都有房名,世代相傳,房名即成為姓氏。如韋氏、穀米氏、雪魔氏、華秀氏,即為房名演變而成的姓氏。
⑥以封地庄園為氏
近代以來,西藏農奴主貴族的傳統姓氏日漸衰微,而以封地庄園命名的姓氏日漸增多。如十三世達賴喇嘛出生於平民家庭,被確認為轉世靈童,當了達賴喇嘛後,其父被封為公爵,賞賜許多庄園。其中朗敦——溪卡是他家原住的庄園。人們便以此封稱呼這新的顯貴家庭。於是他家的人名前都冠以「郎敦」二字。
⑵ 古代著名的少數民族人的名字,要上十位
黃 道 婆 , 元 代 棉 紡 織 家 。 又 名 黃 婆 。 松 江 烏 泥 涇 鎮 ( 今 上 海 縣 華 涇 鎮 ) 人 。 出 身 貧 苦 , 少 年 受 封 建 家 庭 壓 迫 流 落 崖 州 ( 今 海 南 島 ) , 以 道 觀 為 家 , 勞 動 、 生 活 在 黎 族 姐 妹 中 , 並 學 會 運 用 制 棉 工 具 和 織 崖 州 被 的 方 法 。 元 代 元 貞 年 間 (1295 — 1296) 重 返 故 鄉 , 在 松 江 府 以 東 的 烏 泥 涇 鎮 , 教 人 制 棉 , 傳 授 和 推 廣 「 捍 ( 攪 車 , 即 軋 棉 機 ) 、 彈 ( 彈 棉 弓 ) 、 紡 ( 紡 車 ) 、 織 ( 織 機 ) 之 具 和 「 錯 紗 配 色 , 綜 線 挈 花 」 等 織 造 技 術 。 她 所 織 的 被 褥 巾 帶 , 其 上 折 枝 團 鳳 棋 局 字 樣 , 粲 然 若 寫 」 。 由 於 烏 泥 涇 和 松 江 一 帶 人 民 迅 速 掌 握 了 先 進 的 織 造 技 術 , 一 時 「 烏 泥 涇 被 不 脛 而 走 , 廣 傳 於 大 江 南 北 」 。 當 時 的 太 倉 、 上 海 等 縣 都 加 以 仿 效 。 棉 紡 織 品 五 光 十 色 , 呈 現 了 空 前 盛 況 。 黃 道 婆 去 世 以 後 , 松 江 府 曾 成 為 全 國 最 大 的 棉 紡 織 中 心 。 松 江 布 有 「 衣 被 天 下 」 的 美 稱 。 松 江 人 民 感 念 她 的 恩 德 , 在 順 帝 至 元 二 年 (1336) , 為 她 立 祠 , 歲 時 享 祀 。 後 因 戰 亂 , 祠 被 毀 。 至 正 二 十 二 年 (1362) 鄉 人 張 守 中 重 建 並 請 王 逢 作 詩 紀 念 。 明 熹 宗 天 啟 六 年 (1626) 張 之 象 塑 其 像 於 寧 國 寺 。 清 嘉 慶 年 間 , 上 海 城 內 渡 鶴 樓 西 北 小 巷 , 立 有 小 廟 。 黃 道 婆 墓 在 上 海 縣 華 涇 鎮 北 面 的 東 灣 村 , 於 1957 年 重 新 修 建 並 立 有 石 碑 。 上 海 的 南 市 區 曾 有 先 棉 祠 , 建 黃 道 婆 禪 院 。 上 海 豫 院 內 , 有 清 咸 豐 時 作 為 布 業 公 所 的 跋 織 亭 , 供 奉 黃 道 婆 為 始 祖 。 在 黃 道 婆 的 故 鄉 烏 泥 涇 , 至 今 還 傳 頌 著 : 「 黃 道 婆 , 黃 道 婆 , 教 我 紗 , 教 我 布 , 二 只 筒 子 二 匹 布 」 的 歌 謠 。
【簡介】
黃道婆 又稱黃婆,生於南宋末年淳佑年間,約1245年,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徐匯區東灣村)人。黃道婆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壓下,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白天她下地幹活,晚上她紡織布到深夜,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難摧殘著她,也磨煉了她,有一次,黃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頓毒打後,又被關在柴房不準吃飯,也不準睡覺。她再也忍受不住這種非人的折磨,決心逃出去另尋生路。半夜,她在房頂上掏洞逃了出來,躲在一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後來就隨船到了海南島的崖州,即現在的海南崖縣。在封建社會,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隻身流落異鄉,人生地疏,無依無靠,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讓她有了安身之所,並且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還把他們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當時黎族人民生產的黎單、黎飾、鞍塔聞名內外,棉紡織技術比較先進,黃道婆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並且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浙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在當地大受歡迎,和黎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黎族地區生活了將近三十年。但是,黃道婆始終懷念自己的故鄉。在元朝元貞年間,約1295年,她從崖州返回故鄉,回到了烏泥涇。黃道婆重返故鄉時,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她回來後,就致力於改革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產工具,她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織造技術傳授給故鄉人民。一邊教家鄉婦女學會黎族的棉紡織技術,一邊又著手改革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雖然她回鄉幾年後就離開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勞動對推動當地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在紡紗工藝上黃道婆更創造了新式紡車。當時淞江一帶用報答都是舊式單錠手搖紡車,功效很低,要三四個人紡紗才能供上一架織布機的需要。黃道婆就跟木工師博一起,經過反復試驗,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這種新式紡車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帶很快地推廣開來。黃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紡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以外,她還把從黎族人民那裡學來的織造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比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等織造技術、熱心向人們傳授。因此,當時烏泥涇出產的被、褥、帶、帨等棉織物,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美麗的圖案,鮮艷如畫。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附近上海、太倉等地競相仿效。這些紡織品遠銷各地,很受歡迎,很快淞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歷幾百年久而不衰。16世紀初,當地農民織出的布,一天就有上萬匹。18世紀乃至19世紀,淞江布更遠銷歐美,獲得了很高聲譽。當時稱淞江布匹「衣被天下」,這偉大的成就其中當然凝聚了黃道婆的大量心血。
【評價】
封建正史對科學技術有著一種無知的輕蔑,再加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頑固偏見,所以對黃道婆這樣一位偉大的紡織革新家及其傑出貢獻,正史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這是我國歷史學的普遍性的遺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隻筒子,兩匹布。」這是上海一帶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一首歌謠。這首歌謠歌頌的就是表達了人們對黃道婆為我國棉紡織技術作出卓越貢獻的感激。黃道婆對棉紡織技術的巨大貢獻,贏得了當地勞動人民深情的熱愛和永久的紀念。黃道婆死後,大家舉行了隆重的公葬,並且在烏泥涇鎮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後其他許多地方也先後為她修建祠堂,(上海縣港口鎮建有黃母祠)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對這位棉紡織業的先驅者的感激和懷念。解放後,上海人民為紀念這位傑出的勞動婦女,在1957年4月,重新修整了黃道婆的墓,並且樹立了新的墓碑,在碑上銘刻著她的光輝業績。黃道婆是我國古代勞動婦女勤奮、聰明、慈愛、無私的傑出典型,她的名字和功績將永遠留在廣大人民的記憶中。
陸榮廷(1859-1928) 廣西武鳴縣人,小名亞來,壯族,舊桂系集團首領。青少年時因家庭貧困流落他鄉行乞。中法戰爭期間投軍執法。中法戰爭後流落邊境,成為著名的游勇首領。後投靠清軍,改名榮廷。先後任幫帶、管帶、統領、總兵等職。1907年鎮壓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後升任廣西提督。1911年11月廣西宣布獨立後任廣西副都督、都督。 1913年鎮壓柳州起義,殺害同盟會廣西領導人劉佔香等,受袁世凱晉封為耀武上將軍。1916年因與袁世凱矛盾遂致電全國護國討袁,把袁世凱派往進攻雲南而路過廣西的龍覲光部繳械,乘機攻佔廣東。1917年投靠總統黎元洪,被任命為兩廣巡閱使,操縱兩廣軍政大權。同年夏,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為大元帥,陸榮廷與唐繼堯為元帥。陸榮廷與政學系相勾結,將軍政府改組為總裁會議制,推舉孫中山、陸榮廷為總裁,岑春煊為主席總裁,企圖排擠孫中山,竊取實權。1920年被粵軍擊敗,遂投靠北洋軍閥。1921年6月粵桂戰爭爆發,桂軍大敗,陸榮廷被迫流亡上海。1922年陳炯明反叛孫中山,陸榮廷又重歸廣西,駐守桂林,就任廣西邊防督辦。1924年9月被李宗仁等逐出廣西,1928年11月客死上海。終年69歲。
白崇禧(1893-1966) 廣西臨桂縣人,回族,字健生。國民黨新掛系軍閥主要將領。1916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後參加陸榮廷軍隊,任連長。1924年編入黃紹閎部,任營長。後投靠李宗仁,參與粵桂軍閥混戰,1925年聯合李宗仁等統一廣西,遂成為佳系軍閥主要頭目之一。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任北伐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兼東路軍前敵總指揮,轉戰湘、贛等省,屢立戰功。1927年追隨蔣介石叛變革命,血腥鎮壓革命運動,屠殺共產黨員。1929年聯合李濟深、黃旭初等反蔣,爆發了蔣桂戰爭。桂系失利後,白崇禧與李宗仁、黃旭初等長期據守廣西,組織「護黨救國軍」繼續反蔣。抗日戰爭後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解放戰爭期間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華中軍政長官等職。1950年隨國民黨殘部敗退台灣。1966年在台北病故,終年73歲。
韋拔群(1894-1932) 原名韋秉乾,字拔群。廣西東蘭人,壯族,農民運動領袖。1916年1月,率百餘人赴貴陽,參加護國軍討代世凱,任連副、參謀。1920年11月在廣州任廣西同志會政治組副組長。1921年9月回到東蘭,成立農民自衛軍,率東蘭、鳳山等農軍三次攻打東蘭縣城。1925年進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創辦的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回東蘭領導農民運動,成立「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傳播馬列主義,培養農民運動骨幹。1926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8月領導東風凌百(指東蘭、鳳山、凌雲、百色)四縣農民暴動。1929年任廣西省農會辦事處副主任、中共東蘭縣委委員、縣革委主任等職,12月參與領導百色起義。歷任中共紅七軍前委委員、第三縱隊縱隊長、右江特委常委、獨立3師師長、第一屆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委。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奉命開往江西,韋拔群留守東蘭,進行艱苦卓絕的農村游擊戰爭,領導右江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1932年10月19日被叛徒殺害於東蘭,年僅38歲。
陳洪濤(1904-1932) 原名陳素華。廣西東蘭人,壯族,廣西農民運動領袖之一。1923年加入東蘭公民會,1924年參加韋拔群領導的農民革命運動。1925年10月,進梧州宣傳員養成所學習,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被選為廣西省農民協會委員。1929年12月月參加百色起義,任中共右江特委委員、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肅反委員、軍事委員、右江特委書記、主席等職。1930年紅七軍主力開往江西,奉命與韋拔群留下堅持斗爭,任紅二十一師政治委員。1932年12月9日,因叛徒出賣被俘,22日犧牲於百色,年僅28歲。
莫樹傑(1897-1985) 廣西南丹縣人,壯族。1915年桂林陸軍小學畢業後走上軍旅生涯。曾先後任廣西陸軍講武堂排長、舊桂系自治軍第11支隊副司令、國民革命軍第7軍7旅營長、第19軍上校團長、新編1師1旅副旅長、第57師171旅少將旅長、國民革命軍第19師中將師長、第45師中將師長、第175師師長兼欽廉守備司令、第84軍中將軍長、南丹民團指揮部指揮官兼警備司令部司令、柳州警備司令部司令、廣西第二行政區專員兼司令、廣西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桂林綏靖公署副主任、桂西軍政區司令官等職。1950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廣西革命形勢的強大壓力之下率部起義。解放後曾當選廣西區政協第一、二、三、四屆委員、常務委員,第四屆區政協副主席。
盧紹武(1906-1978) 原名盧煥光。廣西武鳴縣人,壯族。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參加百色起義,先後任紅三軍團團參謀長、紅75師參謀長。1930年隨紅七軍北上,參加中央蘇區第三、四、五次反「圍剿」和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歷任八路軍115師旅參謀長、冀魯豫軍區參謀長、八路軍南下第三支隊副司令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一縱參謀長和四野38軍副軍長。建國後,歷任武鳴地委書記、專署專員。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廣西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廣西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區政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8年在南寧病逝。
謝鶴籌(1908-1988) 廣西扶綏縣人,壯族。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龍州起義。1937年起到廣東、香港一帶從事革命工作,歷任香港區委書記,惠陽縣委副書記、書記,增城縣委書記,中共江北地委組織部長,珠江三角洲地委書記等職。建國後任玉林地委書記、第二書記,玉林軍分區政委,梧州市委第一書記,廣西省委委員、省政府委員,桂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兼政府副主席,廣西省民委副主任,國家民委政法司司長,國家民委副主任等職。系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法制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委員。1988年在北京病故。
編輯:郭元彭 責任編輯:王耀輝
成吉思汗 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 他倆都是世界上最認可的少數民族英雄
⑶ 中國古代對少數名族的稱呼
春秋時居民中有華夏和戎、狄、蠻、夷的區分。經濟文化上較先進而自稱華夏,他們把較為落後的小國或部稱之為戎、狄、蠻、夷。
⑷ 兩個字古代少數民族名稱
鬼方、土方、匈奴、犬戎、鄯善、精絕、龜茲、烏孫、鮮卑、朝鮮、百濟、倭奴、馬韓、辰韓、肅慎、沙陀、黨項、吐蕃、南詔、女真、契丹。
⑸ 在古代少數民族叫什麼是外族嗎還是什麼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少數民族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 :
我國當代的少 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方面,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⑹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
中國的少數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中國古代民族大多都是由五部分演化而來,分別為:匈奴部分、東胡部分、突厥部分、通古斯部分以及羌藏部分。
分類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五、羌藏部分:以羌族、吐蕃為代表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發展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之後先同鮮卑融合,最終隨鮮卑漢化而同化於漢族。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一小部分遷徙到西藏木雅地區,與與本地土著先民融合繁衍,形成木雅藏族。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先後被被漢人冉閔和鮮卑人屠族,導致羯族滅種。
(6)古代少數名字擴展閱讀:
我國當代的少數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
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方面,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族源復雜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1、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來源於在國內土生土長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淵源產生在我國以外的地區,根據他們移入的不同情況,又可分出幾種類型。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我國後,有的仍然保持著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朝鮮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朝鮮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我國。
也有一些民族遷入我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我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我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
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2、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
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氐、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3.作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與當代民族之間的淵源關系非常復雜。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一個歷史上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只形成當代的一個民族。如古代的室韋與蒙古族、吐蕃與藏族、巴人與土家族等,一個祖源只與當代的一個民族有歷史的延續關系。
二是一個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如當代的苗族、瑤族等屬於苗瑤語族的各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是五溪蠻;南方屬於侗傣語族的壯、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與百越集團及其主要支分甌駱和駱越有密切關系。
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哈尼、彝、白、納西、拉祜等民族同屬於古代的氐、羌系統;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紇演變而來的。
三是有的當代民族追溯不出一個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主體族源,他們一開始就是幾個原始部族的混合體。如哈薩克族最早的遠祖先世。
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後四世紀期間活動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及更早些時候就住在這里的塞種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卻分屬於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等不同的民族。
網路-中國古代民族
⑺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稱謂
1、北狄
北狄的稱謂最早是起始於周代的,周朝人自稱華夏,以中原為天下之中心,北狄是古代華夏部落對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稱。北狄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個演化的分支。
2、西戎
西戎是古代華夏部落對西方與華夏部落敵對的諸部落統稱,即以戎作為對西方所有非華夏部落的泛稱 。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西戎部落建立的國家。最後西戎不斷被華夏文明所同化,逐漸演變成漢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南蠻
中國古代把南方的少數民族成為蠻,先秦 的時候「蠻方」指狁,又稱鬼方,都在西北。「淮夷蠻貊」指東方部落﹐「百蠻」指北方部落﹐「蠻荊」則是指南方部落。
4、東夷
東夷是中國古代對東方的少數民族的稱謂,古代東方部族善於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東方民族。
5、匈奴
匈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團,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他們歷代披發左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