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東臨沂舊時稱什麼
是的 叫琅琊。
臨沂古稱琅琊郡,秦朝統一全國後,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
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
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琅琊郡、琅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東安郡和城陽國。
三國時期,屬魏國。至魏末,分屬東海國、琅琊國、東莞郡、泰山郡。
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晉室南渡後,地域先後屬於後趙、東晉、前燕、後燕、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東州郡)、徐州(彭城郡)。
唐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軍等。
宋室南渡後,分屬於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分屬兗州府和青州府。
清初因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屬沂州府。有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6縣1州。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撤銷沂州府,改莒州為莒縣。
1914年分山東省為4道,改蘭山縣為臨沂縣,臨沂地域分屬濟寧道和膠東道。1918年撤銷。1936 年劃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至1949年10月1日,臨沂地域分屬沂蒙、尼山、台棗、濱海4個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1950年5月,魯中南行政區撤銷。以沂蒙專區為基礎,成立沂水專區,轄9縣。以濱海專區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轄9縣。
❷ 山東臨沂舊時稱什麼,琅琊
是的 叫琅琊
臨沂古稱琅琊郡,秦朝統一全國後,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
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
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琅琊郡、琅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東安郡和城陽國。
三國時期,屬魏國。至魏末,分屬東海國、琅琊國、東莞郡、泰山郡。
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晉室南渡後,地域先後屬於後趙、東晉、前燕、後燕、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東州郡)、徐州(彭城郡)。
唐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軍等。
宋室南渡後,分屬於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分屬兗州府和青州府。
清初因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屬沂州府。有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6縣1州。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撤銷沂州府,改莒州為莒縣。
1914年分山東省為4道,改蘭山縣為臨沂縣,臨沂地域分屬濟寧道和膠東道。1918年撤銷。1936 年劃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至1949年10月1日,臨沂地域分屬沂蒙、尼山、台棗、濱海4個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1950年5月,魯中南行政區撤銷。以沂蒙專區為基礎,成立沂水專區,轄9縣。以濱海專區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轄9縣。
❸ 山東省臨沂市名字的由來
臨沂,古稱琅琊郡、沂州府,以臨近沂河而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沂州府,1913年撤沂州府設蘭山縣;1914年蘭山縣改稱臨沂縣。1994年12月設地級臨沂市。是山東省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臨沂是享譽海內外的「書聖故里」,別稱書城、書法城、書法聖城。臨沂有著歷史上悠久而濃郁的書法文化,這里誕生過一代「書聖」王羲之,與羲之有「二王」之稱的王獻之,大書法家顏真卿、羊欣等。
(3)臨沂古代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
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使用文字元號,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早在5000年以前,這里的人類就開始掌握了釀酒技術,使用砭石治病等。
商朝時期,這塊土地上就豐存過郯、莒、費諸方國。周滅商後, 魯國和齊國是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支柱, 臨沂地域除分屬齊、魯等國外,見於<<春秋>>的還有顓、陽、向、莒、郯、根牟、於餘丘、杞等國。
秦朝統一,地方實行郡縣制, 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 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 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 琅琊郡。
❹ 臨沂古時候又叫什麼
以前曾是 琅琊國首都
❺ 臨沂是在古代的琅琊里嗎
臨沂市古代的琅琊,但那是東西兩晉是的古名。臨沂有很多古名,比如春秋戰國時叫開陽,啟陽等等
❻ 山東臨沂在三國時候叫什麼名字啊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 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使用文字元號,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早在5000年以前,這里的人類就開始掌握了釀酒技術,使用砭石治病等。商朝時期,這塊土地上就豐存過郯、莒、費諸方國。周滅商後, 魯國和齊國是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支柱, 臨沂地域除分屬齊、魯等國外,見於<<春秋>>的還有顓、陽、向、莒、郯、根牟、於餘丘、杞等國。 春秋時期,除上述古國外,見於<<春秋>> 的有啟陽,中丘、祝丘、費、防、台、東陽、武城、丘輿、向、次室、蒙、鄆、堂阜、蓋、 艾、紀障、密、鄢陵等20個。這些大城邑的出現,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標志。戰國時期, 域內諸封國先後為齊、楚所兼並,至戰國末期, 南部屬楚,北部屬齊。
秦朝統一,地方實行郡縣制, 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 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 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 琅琊郡、琅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 東安郡和城陽國。三國時期,屬魏國。 至魏末,分屬東海國、琅琊國、東莞郡、泰山郡。 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 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 晉室南渡後,地域先後屬於後趙、東晉、前燕、後燕、 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 海州(東州郡)、徐州(彭城郡)。 唐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 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 密州(高密郡)、淮郡軍等。宋室南渡後, 分屬於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 泰安州。元朝分屬兗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 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屬沂州府。 有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6縣1州。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 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撤銷沂州府, 改莒州為莒縣。1914年分山東省為4道, 改蘭山縣為臨沂縣, 臨沂地域分屬濟寧道和膠東道。1918年撤銷。1936 年劃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❼ 臨沂歷史名稱
臨沂(línyí)因臨沂河而得名,別稱「書城」、「琅琊」,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東近黃海,南鄰蘇北。
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屬此。
朐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為土。
利城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文帝世,與郡俱為實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別見,晉亂,琅邪國人隨元帝過江千餘戶,太興三年,立懷德縣。丹楊雖有琅邪相而無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溫領郡,鎮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陽之江乘縣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臨沂縣。《永初郡國》有陽都前漢屬城陽,後漢、《晉太康地誌》屬琅邪。、費、即丘並別見三縣,並割臨沂及建康為土。費縣治宮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並陽都。十五年,省費並建康、臨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陽都並臨沂。今領縣二,戶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七。去州水二百,陸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臨沂令,漢舊名。前漢屬東海,後漢、晉屬琅邪。
江乘令,漢舊縣。本屬丹陽,吳省為典農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晉陵太守,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校尉。晉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為毗陵郡,治丹徒,後復還毗陵。東海王越世子名毗,而東海國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帝改為晉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興初,郡及丹徒縣悉治京口,郗鑒復徙還丹徒。安帝義熙九年,復還晉陵。本屬揚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屬南徐。領縣六,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萬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陸同;去京都水四百,陸同。
晉陵令,本名延陵,漢改曰毗陵,後與郡俱改。
延陵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立。
無錫令,漢舊縣。吳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南沙令,本吳縣司鹽都尉署。吳時名沙中。吳平後,立暨陽縣割屬之。晉成帝咸康七年,罷鹽署,立以為南沙縣。
曲阿令,本名雲陽,秦始皇改曰曲阿。吳嘉禾三年,復曰雲陽。晉武帝太康二年,復曰曲阿。
暨陽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無錫、毗陵立。
義興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吳興之陽羨、丹陽之永世立。永世尋還丹陽。本揚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領縣五,戶一萬三千四百九十六,口八萬九千五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陸同;去京都水四百九十,陸同。
❽ 臨沂市以前叫什麼名字
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屬此。
朐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為土。
利城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文帝世,與郡俱為實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別見,晉亂,琅邪國人隨元帝過江千餘戶,太興三年,立懷德縣。丹楊雖有琅邪相而無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溫領郡,鎮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陽之江乘縣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臨沂縣。《永初郡國》有陽都前漢屬城陽,後漢、《晉太康地誌》屬琅邪。、費、即丘並別見三縣,並割臨沂及建康為土。費縣治宮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並陽都。十五年,省費並建康、臨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陽都並臨沂。今領縣二,戶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七。去州水二百,陸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臨沂令,漢舊名。前漢屬東海,後漢、晉屬琅邪。
江乘令,漢舊縣。本屬丹陽,吳省為典農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晉陵太守,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校尉。晉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為毗陵郡,治丹徒,後復還毗陵。東海王越世子名毗,而東海國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帝改為晉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興初,郡及丹徒縣悉治京口,郗鑒復徙還丹徒。安帝義熙九年,復還晉陵。本屬揚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屬南徐。領縣六,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萬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陸同;去京都水四百,陸同。
晉陵令,本名延陵,漢改曰毗陵,後與郡俱改。
延陵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立。
無錫令,漢舊縣。吳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南沙令,本吳縣司鹽都尉署。吳時名沙中。吳平後,立暨陽縣割屬之。晉成帝咸康七年,罷鹽署,立以為南沙縣。
曲阿令,本名雲陽,秦始皇改曰曲阿。吳嘉禾三年,復曰雲陽。晉武帝太康二年,復曰曲阿。
暨陽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無錫、毗陵立。
義興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吳興之陽羨、丹陽之永世立。永世尋還丹陽。本揚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領縣五,戶一萬三千四百九十六,口八萬九千五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陸同;去京都水四百九十,陸同。
❾ 【山東臨沂】求臨沂的曾用名
現在人們通常認為臨沂的古稱是「琅琊」,但其實「琅琊」二字最早屬於青島的膠南,也就是現在人們常稱的「黃島」。
1、「琅琊」得名於膠南的琅琊台,其高180多米,三面臨海,因「山形如台」而得名。關於山為何長成檯子模樣,一說琅琊台本是大禹治水時用土築成的,用來觀望水勢。二說是越王勾踐曾在此會盟,築土為台,並在這里建有行宮。
膠南的琅琊台三說源自《太平御覽》,稱秦始皇「徙黔首三萬戶琅琊台下」、「作琅琊台,立石頌秦德」。秦始皇把3萬戶百姓遷到這里,修築琅琊台,刻石紀功。據傳,徐福東渡時就在這里啟航,至今還留有相關的遺址。
2、秦統一全國後設置有琅琊郡,最初的郡治就位於琅琊台下。此後,琅琊郡治一路西遷,漢初改在了東武(今諸誠);東漢時升格為琅琊國,建都開陽(今臨沂)。「琅琊」二字與「臨沂」二字第一次發生交集是在隋朝。
如今的沂河風光隋大業3年重置琅琊郡,治所就位於臨沂。此後琅琊、臨沂經常合並出現,相互代指,而治所始終在臨沂。臨沂則因為臨近沂河而得名,沂河古稱「沂水」,古代為泗水的支流,被稱為臨沂的「母親河」。
3、元朝時,「琅琊」被「臨沂」徹底取而代之。
為何「琅琊」這一地名消失了?這首先緣自琅琊台的廢置。秦朝時,這里建有秦始皇琅琊台行宮,漢初毀於一場地震,此後相關建築湮沒於歷史風雲中,琅琊台的盛名不再。
但是隨著朝代的更替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發,琅琊郡一路西遷,從漢朝的時候改到了東武,也就是如今的諸城,在東漢建立之後,光武帝劉秀封自己的兒子劉京為琅琊王,而國都設在莒縣,劉京由於擁有著富庶的琅琊國被眾人羨慕,當章帝繼位之後,為了自保,便提出主動將琅琊國的華、蓋、南武陽、厚丘、贛榆五縣,換取東海郡的開陽、臨沂兩縣,並且讓出堅固的莒縣,把國都遷到了啟陽,如今的臨沂城。
也就是如此「琅琊」就這樣穩定在臨沂城近2000年,所以說琅琊最早的起源還是在青島,這也是為什麼琅琊台、琅琊鎮等名勝古跡都屬於青島的原因。
因此,地名也隨著郡治的遷移而變化,因此「臨沂」取代「琅琊」,也是古人政治文化發展的一次記錄。
而之所以要改名為臨沂,這還是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取代了,因為不斷西遷讓琅琊原本的地理意義已經失去了,而又因為臨沂靠著沂河而得名,所以從此「臨沂」取代「琅琊」。直到1914年,蘭山縣改為臨沂縣,最後一次正式確立還是在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
❿ 臨沂古代名教什麼
史前時代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 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早在5000年以前,這里的人就掌握了釀酒技術、使用砭石治病的技術等。
先秦時代
商朝時期,這塊土地上就豐存過郯、莒、費諸方國。周滅商後, 魯國和齊國是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支柱, 臨沂地域除分屬齊、魯等國外,見於<<春秋>>的還有顓、陽、向、莒、郯、根牟、於餘丘、杞等國。 春秋時期,除上述古國外,見於<<春秋>> 的有啟陽,中丘、祝丘、費、防、台、東陽、武城、丘輿、向、次室、蒙、鄆、堂阜、蓋、 艾、紀障、密、鄢陵等20個。這些大城邑的出現,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標志。戰國 涑河時期, 域內諸封國先後為齊、楚所兼並,至戰國末期, 南部屬楚,北部屬齊。
秦漢時期
秦朝統一,地方實行郡縣制, 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 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 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 琅琊郡、琅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 東安郡和城陽國。
三國兩晉
三國時期,屬魏國。 至魏末,分屬
臨沂照片(11張)東海國、琅琊國、東莞郡、泰山郡。 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 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 晉室南渡後,地域先後屬於後趙、東晉、前燕、後燕、 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唐時期
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 海州(東州郡)、徐州(彭城郡)。 唐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 徐州(彭城郡)。
宋元明清
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 密州(高密郡)、淮郡等。宋室南渡後, 分屬於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 泰安州。元朝分屬兗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 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屬沂州府。 有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6縣1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