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古代人的名字都是姓什麼名什麼之後還字什麼
對於古代中國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獨立的意思,不可混為一談。這里專講古人的「字」。 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禮記·檀弓》稱:「幼名,冠字。」這句話的解釋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雲幼名;年二10有為父之道,好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為父之道」 時加「字」,當然是說男子;對於女子,則是「許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時(15歲)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為了分別彼此,否則便沒有辦法以獨立身份進入既有的社會秩序系統之中。對小孩直呼其名,不會 有啥顧忌,但同樣對已經成年者,便顯得不夠尊重,取字,正是為了處理這一難題。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於自稱;古人的字,主要用於他稱。當然,也不是說全部的情況下都必須對人稱字不稱名,這要依對話雙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當者,尊稱別人用字不用名,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 、上級對下級,也可以稱名而不稱字,這樣顯得更親切。假如說起名是為了分彼此,那麼取字就是為了明尊卑 。這是名與字功能的基本差別。 字獨立於名之外,但又與名保持有密切的聯絡。根據古文字學,「字」有滋生之義。因此,偶們也可以理 解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的名與字之間,一般均有特殊的意義關聯。清代訓詁學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歸納、揭示了當時的人名與字之間的五類關聯,全面而准確。現補充實例,列舉 如下: 同義互訓。孔子的學生樊須,字子遲。須與遲,都有等候的意思。閔損,字子騫。損與騫,都有虧折的意 思。顏回,字子淵。據《說文解字》解釋:「淵,回水也。回,淵水也。」 反義相對。衛人端木賜,字子貢。上賞給下叫「賜」,下獻給上叫「貢」,意義恰好相對。楚將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與光明正相反。 連類推論。孔子的弟子南宮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論到「容」,受容。楚臣仲歸,字子家。由歸 而家,順理成章。 據義指實。齊公子固,字子城。由堅固之義,引指高大實在的城牆。魯人冉耕,字伯牛。由農墾之義,引 指具體的耕牛。 辨物統類。衛人邃瑗,字伯玉;齊人陳灌,字子玉。瑗、灌均為玉類之一種。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 楚公子魴,字子魚。鯉、魴均為魚類之一種。 上面列舉的諸人之「字」,均由兩個字組成,但第一字並無實義。如子遲、子貢之「子」,是古代男子的 美稱。而伯牛、伯魚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類二字「字」,其實是一字「 字」。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點之一。 秦漢以後,二字「字」逐漸增多,成為主流。還,字與名並用時的排列順序也發生變化。先秦時是先稱 字,後稱名,如楚將百里孟明視,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視是名。漢代以後,改為先稱名,後稱字,如曹丕在 《典論·論文》中論及建安七子」時稱孔融文舉、陳琳孔璋、王粲仲宣……這里的孔融、陳琳、王粲是姓名 ,文舉、孔璋、仲宣則分別是他們的字。另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繼承了先秦時代同義互訓、反義相對、連 類推論、辨物統類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稱入字等傳統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 先說在繼承傳統方面,例如: 蜀相諸葛亮,字孔明;東晉詩人陶淵明,字元亮;唐「大歷十オ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義互訓 ) 唐代詩人羅隱,字昭諫;「唐宋八諸位」之首韓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韻訓詁學家 王念孫,字懷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異之。(反義相對) 北宋文學家晃補之,字無咎;南宋詩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詞人劉過,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學誠,字實齋 。(連類推論) 東吳將領周瑜,字公瑾;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字子瑜。(辨物統類) 東漢文學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詩人錢起,字仲文;北宋詞人晏幾道,字叔原;明代文學家王思任,字季 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發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辭。在先秦時代的子、父一類尊稱用字以外,大量涵義豐美之辭,如公、翁、卿、倩、彥、偉、休、 道、孝……成為取字的熱門選擇。例如:用尊老美辭的,東漢大臣竇融,字周公;東吳將領黃蓋,字公覆;西 漢豪強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稱謂美辭的,西漢使節蘇武,字子卿;大將軍衛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辭的,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孫、魏帝曹髦,字彥士。用形容美辭的,「建安七子」之 一的徐幹,字偉長;三國魏文學家應璩,字休璉。用德性美辭的,東漢學者尹珍,字道真。劉備的潛士法正, 字孝直。 采典籍。採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義,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語出《荀子·勸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 謂德操。」《尚書·大禹謨》稱「滿招損,謙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錢謙益,字受之;晚清士紳王先謙,字 益吾。 表仰慕。表示對前賢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傾慕春秋 時晉人介之推的節操,故與之同名,又以其姓氏為字。南朝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欽佩西漢博士馮野王,不但 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馮。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稱「唐鑒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 景范。 寄情懷。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為心聲一樣,字也是人們抒情懷的 手段。近代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康有為,字廣廈,意在表達自己為黑暗專制下的國人爭得一個開明、自由的生 存「廣廈」的寬闊胸懷。現代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釋「任之」的涵義:「其一是對自己該 做的事,對國家對社會該負的責任,堅決勇敢地擔負起來,任之;其二是對無所謂的事、無聊的流言等等,不 管它,由它去,任之。這就是我做人處事的信條。」 析名文。名與字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既可以是文辭意義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結構上的。南宋 詩人謝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檜,字會之;明「竟陵派」文人劉侗,字同人;清文學家毛奇齡,字大可。既起名,又取字,是中國姓名文化的獨特傳統之一,直到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依然如此。以名人為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李大釗,字守常。 胡適,字適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陳毅,字仲弘。 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其後又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沖擊,傳統的上下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 ,因而以明尊卑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據。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交往 越來越頻繁,稱謂繁復、疊床架屋的名、字並行之制,顯然不再有恢復的必要與可能。但是了解一點這方面的 知識,至少可以避免出現評書《楊家將》中楊六郎竟然在皇帝面前自稱「楊景楊延昭」之類的笑話
B. 古代人都按什麼起名字
古代人起名字,分為不同的階段,唐代以前,人的名字只有一個字,而且,通常這一個字,比較喜歡用有代表性的,要麼代表他的家中排名,比如劉邦,又叫劉季,要麼代表家人對他們的期望,而且,這個字一般生僻字會用的多一些,因為古人不喜歡重名。唐後期開始陸續有三個字的名字大量出現,為了效仿聖人家庭,開始將輩份帶入到姓名當中,姓+輩+名,就是主流了。現代就不同了,什麼好聽叫什麼,名字成為了一種包裝,文化內涵少很多。
C. 古代人名字里為什麼有字什麼什麼的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這風氣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普遍了。《禮記·曲禮上》稱:「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這取字的規矩最初是囿於上層社會的圈子,但後來漸漸打破了界限,一般平民也多取字,相沿成習。
字與名是什麼關系呢?廣義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義的詮釋,也可以是名的內涵的發揮。例如諸葛亮字孔明,關羽字雲長,鮑照字明遠,陶潛字淵明,白居易字樂天等等,都是詞義互見,相輔相成的。蘇軾,字子瞻,假如我們知道「軾」字的古義是指車子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子」則系夫子自稱,那麼憑欄而望稱之為「瞻」也就是順理成詞了。他的另一個表字「和仲」很少用,「仲」是二的意思,蘇軾排行第二,加「和」字則含有吉祥意,了解這些字的本義再看錶字,含義就明確了。
D. 古代的武俠人物 都有哪些人 名字叫什麼
岳飛,
李廣
,關羽
,霍光,
李世民
,白起
,
趙奢,
趙括,
蒙恬,
張遼,趙雲,周亞夫,衛青,霍去病,楊家將,戚繼光
E. 古人的字什麼姓什麼名什麼是什麼意思
姓氏是家族傳承,名是小時長輩起的,字是弱冠之年起的,號是自己起的。古人的稱謂極有講究,不同關系不同的身份、地位對人的稱謂都可能有所不同。
古代人的名字和現代有很大的差別。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系。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
(5)古代人什麼名字叫什麼擴展閱讀:
其他稱謂方式
1、以名字稱
古人的名大都用於自稱,極少有人直呼其名。稱字的多為長輩或同輩。以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張學良將軍為例,將軍常對人自稱「學良」,而他的師友多呼之為「漢卿」,有親切、親近意味。
2、以別號稱
著名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歐陽修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稱別號多是表恭敬之意。
3、以郡望稱
郡望是指一個人的故鄉,如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祖籍河東,韓愈世居昌黎縣,因之後人分別稱他們為柳河東、韓昌黎。二人又分別有《河東先生集》、《昌黎先生集》傳世。
4、以官位稱
王維曾官居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杜甫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柳永因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稱柳屯田。
5、以謚號稱
謚號是一個人死後,皇帝根據他生前功勞而封的榮譽稱號。如歐陽修謚號文忠,後人稱之為歐陽文忠公,有《歐陽文忠集》,范仲淹謚文正,後人稱之為範文正公。
6、以書齋稱
蒲松齡因其書房名為聊齋,世稱聊齋先生,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聞名。
7、以代表作稱
宋詞人張先語言工巧,曾以三處善用「影」字,人稱張三影。
8、以居所稱
清才子袁枚因居隨園,稱為隨園主人。
F. 古代人的名字里的那個字是什麼
古代人一般都有名、字、號
字--與人的名有直接的關系:大體有以下幾種:意義相同、意思相近、意思相悖、意思擴展、意思、延續、對名解釋補充、等
G. 中國古代名字叫什麼
1、 Sinian(震旦):古印度稱華夏大地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語中對中國的稱謂。曾經認為這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5億7千萬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命演化歷程中具有呈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的漫漫等待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就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2、 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3、China:中國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種說法是,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中文讀音與英文讀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 4、Chink(清國人):源於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 5、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像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6、Chinees(西內遜):「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指「中國人」。 7、(掌櫃):韓國有種說法,19世紀初華僑到朝鮮之後,當地人曾用「掌櫃」一詞來代表中國,意思是中國人精於做生意,精於算計,也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掙錢不花。這個詞在韓語中有些貶義,現已幾乎不用。 8、Nuoc Tau(船國):越南民間有種說法,將中國說成是「船國」,將在越南居住的華人稱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國人是坐船來越南的,而且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9、Blue-Ant(藍螞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廣大解放區流行「列寧裝」、解放裝。文革時期的服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這種抹殺個性的政治化服裝時尚被推向了極至。一時間,中國人的著裝被外國人譏稱為千篇一律的「藍螞蟻」、「灰螞蟻」。 10、 Cathe(契丹):俄語稱中國為Cathe或 Kitay。有一種說。China一詞的來源應該是「契丹」。中國古代在西方不叫China,因為生產絲綢而叫做「塞里絲國」,就是今天Silk一詞的詞根。到了契丹建立的遼,和西方的貿易繁榮,國體開放,因此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當時北方民族,比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中國」在俄語中還有另外一個稱呼,直譯過來叫做「天下」。如果說前一個稱呼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中性詞,那麼俄羅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詞稱呼中國時,包含著的尊重與稱贊之情不言而喻。 11、 Cina(支那):這是近現代中國人民最為屈辱最為敏感的一個別稱。Cina在日本譯為「支那」,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日本人用「支那」稱中國,這與 「唐國」,「清國」一樣,沒有特別的政治含義,尚未直接與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當時,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 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漸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字典中,對「支那」的解釋是:即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