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漢中是現在的哪個地區
古代的漢中指的是陝西省漢中市。
漢中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
漢中的歷史發展如下:
1、約120萬年前,在漢江沿岸的今梁山鎮龍崗寺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龍崗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超過1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存。龍崗寺古人類遺址公園的文化面貌接近北首嶺中期前段,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較早的階段。
2、夏代,境內有褒國。《國語·鄭語》及《史記·周本紀》中均記有夏末褒國國君化龍故事。褒國地望約在今漢中地區中部漢江以北、秦嶺以南一帶。
3、商代:此地屬褒國(漢江以北)及古蜀國(漢江以南)。
4、西周先後屬梁州、雍州。境內仍有褒國,為周朝「南國領袖」,又稱周南(國務院公布漢中為歷史文化名城,稱漢中上古時期為周南)。
5、春秋戰國時,漢中境內為南鄭地,先後分屬於秦國、蜀國。
6、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前451年,秦國進攻南鄭,蜀人一時手忙腳亂,人力糧草等補給供應不上,丟失了南鄭,秦左庶長修築南鄭城。蜀人在其後的10餘年時間里,不斷集結兵力反攻,最後將南鄭艱難奪得。
公元前387年,秦國再度大舉進攻蜀國,奪取南鄭,但不料,蜀國再次反攻,占據南鄭。
公元前312年,秦攻楚,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設南鄭縣(今漢中市漢台區境內),西漢初郡治遷至西城縣(今安康市漢濱區境內)。東漢初郡治復還南鄭縣(今漢中市漢台區境內)
7、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漢中郡隸屬於益州刺史部。
8、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漢中市區)。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
9、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漢,分梁、益二州,梁州領八郡,治於南鄭。
10、晉太康十年(289年)改設漢國,不久即廢。
11、南北朝時,漢中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蕭梁、西魏、北周,境內設梁州、興州(今略陽縣)、洋州(今西鄉縣),並僑置秦州及70多僑縣。
12、隋初,境內仍置梁、興、洋州,後改為漢川郡、順政郡、洋川郡。
13、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627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
14、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
15、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即「峽路」,路治夔州今重慶奉節)。熙寧五年(1072年)設利州路(川峽四路之一)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
16、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兩路,東路治設於興元(漢中),西路治設於興州(略陽);後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
17、元代為了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設興元路於漢中,為隸屬於陝西之始。
18、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為府,設漢中府。
19、清代設陝安道於漢中,轄漢中府、興安府(今安康市)。
(1)漢中古代名字擴展閱讀
漢中北依秦嶺,南頻巴山,中部為漢中盆地。漢中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糧倉,也承載著漢中絕大多數的人口。這里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江河分水嶺,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並因此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貳』 古時候陝西漢中叫什麼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古稱:南鄭、梁州、天漢是漢王朝的發祥地,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秦巴山片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境內洋縣生存有全國一級保護鳥類、「世界珍禽」——朱䴉,故又被稱為「朱䴉之鄉」。現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勉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1區10縣。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 。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等,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等珍稀動物,自然環境與物產非常豐富。擁有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寧強青木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被公認為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最好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漢中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源頭。
『叄』 漢中的名字有什麼來歷求答案
漢中的來歷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是因漢水得名,即被水所繞之意。但後來研究漢中地方史的人,都無法解釋,便生出許多臆測。其實最早的漢中並不是現在的漢中,而是另有所指。漢中盆地最先稱為褒國,再就是南鄭縣了。
公元前451年秦國從蜀國手中奪取了漢中,秦國已實行縣制,在此設立南鄭縣。南鄭縣的名字取得,是因為當年西戎入侵,部分鄭國人南奔來漢中,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國為了鞏固和加強南鄭的軍事力量,派左庶長修築了南鄭鄉城,其址就在今漢中市,這個地方歷史上一直稱南鄭,後來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國在南鄭立足未穩的機會,重新奪回南鄭。蜀王封弟弟苴侯於漢中,稱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從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鄭。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鄭為基地,取道五丁關、金牛道滅了蜀。金牛道又稱石牛道,即今天川陝公路沔縣至劍門一段。途中以金牛峽、五丁關等處最險。金牛峽、五丁關一帶為石炭岩地質,崖峻谷深,谷狀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給蜀王能糞金的石牛和珍寶美女,蜀王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開山通路將石牛運回國內。秦人尾隨五丁之後,滅了蜀國。這條路便稱為金牛路。在寧強境內仍有金牛峽、五丁關、金堆鋪、烈金壩等與傳說有關的地名 。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民富國強,已有並吞天下之志。滅巴蜀後安頓好了後院,著手進一步蠶食楚國。公元前312年秦奪取楚丹江流域,又敗楚漢中,置漢中郡。
楚漢中郡在什麼地方呢?《戰國策》蘇代對燕王說: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條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區,有三條,在江夏入漢。《史記正義》引《括志地》說:房陵即今房州房陵縣,古楚漢中郡地也。房陵縣即今湖北房縣 ,屬竹山地區。漢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區,其地理上正被漢江和滄浪水所圍,滄浪水又稱漢水,所以被稱為漢中。此地正是秦頭楚尾。漢中是一片連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漢平原即楚國內腹的一道屏障,因處秦頭楚尾之地,成為楚秦、楚巴的爭奪焦點。
楚人在蠶食漢江諸國後,前後以漢水命名的並非漢中一處,還有漢東、漢北等處。
秦取得統一後,實行郡縣制,漢中郡擴大到漢北(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郡治新城(今安康),正處在漢中郡中部。東漢時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實力增強,漢中郡治才遷到南鄭,有加強防範的意思。
東漢末年,曹操從張魯手中奪取漢中郡,此時漢中郡的下游古漢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鄭都成為吳蜀爭奪的軍事要地 。為了軍事上的需要,遂於公元219年(漢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設立魏興郡,古漢中設上庸郡。南鄭仍設漢中郡。從此以後,二千年來一直被沿用下來,漢中就專指漢水上游的盆地了。這種地名上的張冠李戴現象,地理上稱「地名漂移」。
『肆』 漢中最早是誰給起名字的
早在商朝時期,這里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歷史中,漢中又一度成為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漢中是漢家發祥地,其歷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漢中開漢業。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伍』 漢中在歷史上曾經被稱什麼
天漢,梁州,褒城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古漢台望江樓
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先秦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漢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宋元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清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陸』 古代時西漢和漢中分別指的哪
兩個的概念不一樣,一個是朝代,一個是地名。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稱前漢,與東漢(後漢)合稱漢朝。是中國古代秦朝之後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稱皇帝,國號漢,史稱西漢,劉邦即漢太祖高皇帝。
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西漢共有十四帝,歷經211年。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漢中,簡稱「漢」,美譽「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
(6)漢中古代名字擴展閱讀:
劉邦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東征西戰,中原之地大都遍布他的部下,但是劉邦本人的生命中卻和兩個地方最有緣:第一個是他出生的地方徐州,第二個則是大漢王朝的都城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還有一個小地方,要說起來也算得上是和劉邦頗有淵源的,那就是陝西南部的漢中。
漢中這個地方是蜀國的北大門,漢中對於蜀漢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漢中是蜀國的名門,漢中沒有被人攻破,那麼蜀國就能過的安穩,但是要是漢中被人奪走了,蜀國也就要滅亡了,所以阿斗得知漢中丟失之後,沒過多久就投降了。
其實,三國爭斗的政治局面還沒有徹底形成的時候,漢帝劉備曾經也在這個地方居住過,但是他在這個地方過的確不是很順心意,這里埋藏著他的屈辱和不平。
當年楚懷王和天下各個勢力的諸侯曾經達成約定,不論是誰,只要誰先攻下漢中,誰就能夠成為漢中之王。當時項羽自負,他本身手下也是勢力雄厚,並沒有把一個楚懷王的口頭之約放在眼裡,於是他一路向北,很快就攻取咸陽,把秦朝給滅了。
正當他攻取咸陽的時候,劉邦則是悄悄地向西行軍,趁機奪取了關中,成為了所謂的關中之王。項羽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劉邦,竟然真的敢在自己眼皮下奪取漢中,於是惱怒之下否認了之前的約定。
梳理了劉邦取得天下的過程,其實就能夠看出漢這個國號其實應該是源自漢中這個地方的。因為漢中是劉邦失勢也是劉邦得勢的地方。
『柒』 陝西漢中地名的由來
漢中的來歷,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是因漢水得名,即被水所繞之意。但後來研究漢中地方史的人,都無法解釋,便生出許多臆測。其實最早的漢中並不是現在的漢中,而是另有所指。漢中盆地最先稱為褒國,再就是南鄭縣了。
公元前451年秦國從蜀國手中奪取了漢中,秦國已實行縣制,在此設立南鄭縣。南鄭縣的名字取得,是因為當年西戎入侵,部分鄭國人南奔來漢中,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國為了鞏固和加強南鄭的軍事力量,派左庶長修築了南鄭鄉城,其址就在今漢中市,這個地方歷史上一直稱南鄭,後來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國在南鄭立足未穩的機會,重新奪回南鄭。蜀王封弟弟苴侯於漢中,稱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從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鄭。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鄭為基地,取道五丁關、金牛道滅了蜀。金牛道又稱石牛道,即今天川陝公路沔縣至劍門一段。途中以金牛峽、五丁關等處最險。金牛峽、五丁關一帶為石炭岩地質,崖峻谷深,谷狀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給蜀王能糞金的石牛和珍寶美女,蜀王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開山通路將石牛運回國內。秦人尾隨五丁之後,滅了蜀國。這條路便稱為金牛路。在寧強境內仍有金牛峽、五丁關、金堆鋪、烈金壩等與傳說有關的地名 。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民富國強,已有並吞天下之志。滅巴蜀後安頓好了後院,著手進一步蠶食楚國。公元前312年秦奪取楚丹江流域,又敗楚漢中,置漢中郡。
楚漢中郡在什麼地方呢?《戰國策》蘇代對燕王說: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條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區,有三條,在江夏入漢。《史記正義》引《括志地》說:房陵即今房州房陵縣,古楚漢中郡地也。房陵縣即今湖北房縣 ,屬竹山地區。漢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區,其地理上正被漢江和滄浪水所圍,滄浪水又稱漢水,所以被稱為漢中。此地正是秦頭楚尾。漢中是一片連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漢平原即楚國內腹的一道屏障,因處秦頭楚尾之地,成為楚秦、楚巴的爭奪焦點。
楚人在蠶食漢江諸國後,前後以漢水命名的並非漢中一處,還有漢東、漢北等處。
秦取得統一後,實行郡縣制,漢中郡擴大到漢北(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郡治新城(今安康),正處在漢中郡中部。東漢時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實力增強,漢中郡治才遷到南鄭,有加強防範的意思。
東漢末年,曹操從張魯手中奪取漢中郡,此時漢中郡的下游古漢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鄭都成為吳蜀爭奪的軍事要地 。為了軍事上的需要,遂於公元219年(漢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設立魏興郡,古漢中設上庸郡。南鄭仍設漢中郡。從此以後,二千年來一直被沿用下來,漢中就專指漢水上游的盆地了。這種地名上的張冠李戴現象,地理上稱「地名漂移」。
『捌』 中國各個城市的古代名字
洛陽、建業、成都、漢中、南皮、北平、武威、天水、廬江、會稽、江陵、長沙、零陵、桂陽、建寧、雲南、西平、長安、宛城、許昌、小沛、下邳、武陵、江洲、陳留、平原、新野、襄陽、濮陽等等。
『玖』 古代的關中 漢中 指哪裡
關中,或關中平原,指中國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關中,只因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北有崤關,南有武關,為四塞之國,故稱關中。在冷兵器時代,這四關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真乃固若金湯 。更令古人看重的是,這里氣候溫和濕潤,涇、渭、灃、澇、滻、灞、高、橘縱橫。
漢中是陝西的一個地極行政單位,在陝西南部西端,與四川地理人文相同.位於陝西的南部,區域處於秦嶺以南巴山以北,是塊小盆地。
漢中,得名於漢水。漢水,得名於天漢,也就是銀河。古代的祭司、神官、天文學家認為:盤古開天闢地後,祝融和共工天地大戰,天傾西北,地降東南,形成了黃天厚土的世界。天漢位於天的中央,把天空分為兩部分。與此相對應的,地上也應該有一條大河,位於大地的中央,並且把大地分為兩半。當時已知的世界:北邊有一條大河,就是黃河,南邊也有一條大河,就是長江。那麼這條大河就應該位於黃河和長江的中央。他們找到了這條大河。天上的大河叫漢,所以他們就把地面上的這條大河也命名為漢,又叫漢水、漢江。漢水源頭有一座城市,東面是平原大海,西面是雪山戈壁,北面是草原沙漠,南面是森林沼澤,那麼它也位於大地的中央,於是就起名為漢中,意思就是漢水之源,大地中央。所以漢中的別名也叫天漢。
漢中的歷史就如同漢水一般,從雲霧繚繞的遠方,從高山之端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流過漢中的山川,也流過數千年的漫長歲月。
早在烽火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漢中就是秦、楚兩國相爭之地。秦惠文王時,秦國戰勝楚國,楚國不得不劃地媾和,於是秦「取地六百餘里,置漢中郡」。「漢中」這個名字被首次載入史冊。
『拾』 漢中的古名為
古稱梁州、南鄭、興元,是漢王朝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