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医馆的详细资料,我是要写小说的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即: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
孔伯华(公元1884--1955),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
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
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现摘要如下……
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
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十三岁从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评论 | 2 0
② 我想给中医馆起个名字,
回春中医馆金手中医馆
③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中医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
一、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万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多用针刺。
二、脉学倡导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入(今河北任丘)。《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三、外科之祖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县)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四、医圣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他著作《伤寒杂病沦》总结了汉代三百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
五、预防倡导者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洽。「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六、药王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太宗封孙为药王。
七、儿科之祖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
八、法医之祖宋慈。宋朝福建人。一二四七年总结宋代以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朝鲜、英、德、法、荷兰等国文字。
九、药圣李时珍。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经二十七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一千八百五十八种。被译为日、德、法、俄等国文字。
十、《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降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据《生活与健康》
如满意请采纳
④ 古代的医馆名字,自创, 写小说用。
医馆:回春堂,济世堂,悬医阁
酒楼:十里飘香,六合楼,烟花三月
茶楼:杯莫停,竹林诗语,望明轩
玉器珠宝:明月珰,琉璃阁
胭脂铺:一点红,半遮面,出水芙蓉
⑤ 中国古代的四大医馆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即: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
孔伯华(公元1884--1955),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
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
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现摘要如下……
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
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十三岁从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⑥ 中国古代清朝康熙年间的医馆叫做什么名字
有,是给妃子、格格看病的,毕竟古代男女有别,从属于太医院,剩下的不知道了。
⑦ 所有古代中医大师的名字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
①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②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3)隋唐时期: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⑧ 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医
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