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农具有哪些,配图...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 13:25 只看该作者
古代农具2
汉唐以来的耕犁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耒耜,用耒耜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耒耜发展成犁。不过在战国时期以前,人们使用的只是石制、木制、骨制和少量的铜制整地工具。后来由于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战国时期便出现了铁制的耕犁,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文化 中国 历史
UID
15319
帖子
598
精华
35
积分
105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3
最后登录
2008-7-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瞎了
新手上路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 13:26 只看该作者
汉代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耕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解放后出土的一百多件汉代的铁犁中,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犁铧。从山西平陆等地汉墓中出土的几幅犁耕图中,可以看出汉代耕犁的构造形式。当时的耕犁是铁制的犁铧,已经有犁壁的装置。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西安、咸阳、礼泉等地都有汉代铁犁壁出土。犁壁的发明是耕犁的一个重大发展。没有犁壁的耕犁达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亩的目的,还必须靠锄类和铲类农具的帮助才行;有了犁壁就能翻土碎土,犁壁有一定的方向,向一侧翻转土垡,把杂草埋在下面作肥料,同时还有杀虫的作用。欧洲的耕犁直到公元十一世纪才有犁壁的记载,我国至迟到汉代就有了犁壁的装置,比欧洲要早近一千年。汉代耕犁的木质部分由犁辕、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箭、犁横等部件组成。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的耕犁已经基本定型,它除了有先进的犁壁装置外,还有能调节耕地深浅的犁箭的装置。汉代的犁有双辕和单辕的,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的。由于是直辕长辕犁,耕地的时候,回头转弯都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也不很高。尽管这样,它比战国时期的耕犁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详细记述了当时耕犁的部件、尺寸和作用。这种犁的构造是由金属制造的犁镵和犁壁,以及由木材制造的犁底、压镵、策■(é)、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十一个部件组成。这些部件都各有特殊的功能和合理的形式。犁壁在犁镵之上,它们是成一个曲面的复合装置,用来起土翻土的;犁底和压鑱把犁头紧紧地固定下来,增强犁的稳定性;策■是捍卫犁壁的;犁箭和犁评是调节犁地深浅的装置,通过调整犁评和犁箭,使犁辕和犁床之间的夹角张大或缩小,这样就使犁头深入或浅出;还可以通过犁梢来掌握耕地的宽窄;它的犁辕是短辕曲辕,辕头又有可以转动的犁盘,牲畜是用套耕索来挽犁的。整个耕犁是相当完备、相当先进的,也很轻巧,耕地的时候回头转弯都很灵便,而且入土深浅容易控制,起土省力,效率比较高。
陆龟蒙所叙述的耕犁是中国耕犁发展到比较完备阶段的典型,它的构造要比秦汉时期的犁完备和复杂得多,和现代的耕犁基本相同。这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的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宋元以后,耕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各地创造了很多新式的耕犁。南方水田用犁镵,北方旱地用犁铧,耕种草莽用犁镑,开垦芦苇蒿莱等荒地用犁刀,耕种海堧地用耧锄。
根据史料记载,在整个古代社会,我国耕犁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前列。
汉代的播种机——三脚耧
我国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头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
UID
18043
帖子
185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14
最后登录
2008-7-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瞎了
新手上路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 13:26 只看该作者
汉代三脚耧复原模型,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它的构造是这样的:下面三个小的铁铧是开沟用的,叫做耧脚,后部中间是空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一垅。三根木制的中空的耧腿,下端嵌入耧铧的銎里,上端和子粒槽相通。子粒槽下部前面由一个长方形的开口和前面的耧斗相通。耧斗的后部下方有一个开口,活装着一块闸板,用一个楔子管紧。为了防止种子在开口处阻塞,在耧柄的一个支柱上悬挂一根竹签,竹签前端伸入耧斗下部系牢,中间缚上一块铁块。耧两边有两辕,相距可容一牛。后面有耧柄。
播种前,要根据种子的种类、子粒的大小、土壤的干湿等情况,调节好耧斗开口的闸板,使种子在一定的时间流出的多少刚好合适。然后把要播种的种子放入耧斗里,用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扶耧人控制耧柄的高低,来调节耧脚入土的深浅,同时也就调整了播种的深浅,一边走一边摇,种子自动地从耧斗中流出,分三股经耧腿再经耧铧的下方播入土壤。在耧后边的木框上,用两股绳子悬挂一根方形木棒,横放在播种的垅上,随着耧前进,自动把土耙平,把种子覆盖在土下,这样一次就把开沟、下种、覆盖的任务完成了。再另外用砘子压实,使种子和土紧密地附在一起,发芽生长。
现代最新式的播种机的全部功能也不过把开沟、下种、覆盖、压实四道工序接连完成,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三脚耧早已把前三道工序连在一起由同一机械来完成。在当时能够创造出这样先进的播种机,确实是一项很重大的成就。这是我国古代在农业机械方面的重大发明之一。
灌溉机械——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龙骨车,古书上都叫翻车,据《后汉书》记载,这一灌溉机械是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后来由于轮轴的发展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发明了以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根据动力的不同,龙骨水车有下列几种。
人力龙骨水车 人力龙骨水车是以人力做动力,多用脚踏,也有用手摇的。元代《王祯农书》和清代麟庆的《河工器具图说》中关于龙骨车的叙述比较详细。它的构造除压栏和列槛桩外,车身用木板作槽,长二丈,宽四寸到七寸不等,高约一尺,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和槽的宽窄一样,比槽板两端各短一尺,用来安置大小轮轴。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由一节一节的龙骨板叶用木销子连结起来,很像龙的骨架一样,所以名叫龙骨车。在上端的大轴的两端,各带四根拐木,作脚踏用,放在岸上的木架之间,人扶着木架,用脚踩动拐木,就带动下边的龙骨板叶沿木槽往上移动,把水刮上岸来,流入田间。龙骨板叶绕过上端大轴,又在行道板上边往下移动,绕过下端的轴,重新刮水。这样循环不已,水从低处源源不断地被车上岸来。这就是龙骨车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㈡ 古代农具都有哪些
公元(976一983年)的《太平广记》。据书中所载,当发明 于公元7世纪。 从河、湖、池塘中引水的器具则有序斗、各种翻车 (龙骨水车,图2)、筒车、渴乌(虹吸)、鹤饮等。人力翻车,脚路翻车 (采自《农政全书)是在公元186年前后由东汉毕岚所创制,三国时马钧又加以改进。以后又发展了牛转翻车、水转翻车和 风力翻车等。水转筒车是在江河岸边装设个水轮, 水轮下部浸在水流中,由水力驱动水轮回转。水轮圆 周上配置的若干个竹筒依次将水带到上部,流人接水槽。唐刘禹锡(772一842年)所著“机汲,,一文,所述提 水工具就是这种水转筒车。在王祯(农书》L载有水转 筒车图,还有驴转筒车和高转筒车‘图3)。渴乌也是 由毕岚创制。在明王微著(新制诸器图说)上,载有“虹吸”和“鹤饮”图及图说。 收获、脱粒和清选器具在公元前5500一前4900 年的文化遗址中,曾有锯齿刃石镰出上。到公元前 2800一前1900年,又出现了蚌刀和没有锯齿的石镰。 到商周时期有了铜镰,但应用不广。铁镶开始出现于 战国时期,到西汉时已广泛应用。以后又发展了许多 不同类型的收割器具。在王祯《农书》_上,就载有钱、 艾、璐镰、推镰、荃麦器等;还有收获薯类用的镬(镐), 收获棉杆用的钩镰,割草、砍柴用的锲等。 脱粒、清选用的器具有连枷、石攀磷、扇车等。连枷 发明于春秋时期。在王祯《农书》上,有用碍礴碾场脱 粒的记载。扇车亦称风车或跄扇,发明于西汉时期。 农产品加工器具最早的谷物加工器具是石磨盘 图3高转筒车 (采自《农政全书” 和碾棒。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曾有石磨盘出土, 说明早在农业诞生以前,人类就用这种器具加工采集 到的谷物。在公元前5500一前4900年的遗址中出土 的石磨盘和服棒,就已相当工整。另一种谷物加工器 具是柞臼。在约公元前5000年的遗址中有石柞出土,自远古至清代中叶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使 用的器具。在古籍中称农器或田器。除古籍中所载 外,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古农具,包括在有文字记 载以前各个时期的器具。 各地出土的大量古农具表明,早在公元前6000一 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伴随着原始农业的诞 生,就出现了简单、粗糙的石制农具以及蚌器、陶器等。 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年,铁制农具已广泛应用。到 公元10一14世纪的宋、元时代,已拥有开荒、耕整地、 播种、中耕、收获脱粒、加工、蚕桑、舟车等适应不同地 区要求的各种农具300余种。有许多农具的发明创造 和应用都早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耕整地农具有未招、锋、锋、镜(锹)、镇、铬、极、 犁、耙、秒、粉、糖、盖、碍、碑、刮板等品种。在公元前 5500一前3300年的文化遗址中,曾有石铲、骨铲、骨粕 等起土翻土工具出土;公元前2900一前2800年的文 化遗址中,有用双齿木未挖土的印痕。这种间歇动作 的来粕以后逐步为连续动作的人力犁所代替。殷代以 后又逐步为畜力犁所代替。到春秋时期,畜力犁已被 广泛应用。战国初期有了铁制犁桦,战国末年又出现 了犁壁。公元9世纪时唐代陆龟蒙所著(来招经),记 述了一个结构相当完备的畜力犁(见桦式犁)。 播种栽植器具包括条播用的楼,穴播用的靛种 器,播后压实土壤用的挞和碑车,拔、插水稻秧苗用的 秧马等。楼又称楼车或按犁,是世界上最早的条播机。 在王祯著(农书)上,还载有将种子与过筛细粪或蚕沙 钮说 拌合后一同播下的粪按,这是最早的施肥播种机。 种器(图l)也见于王祯(农书), 图l孤种器 (采自王祯《农书》) 明在公元14世纪初已经有了这种 穴播工具。关于秧马的记载,最早 见于苏轼在公元1094年写的《秧马 歌)。 中耕除草器具包括早地用人 力除草松土工具钱、铲、镜、褥、搏、 锄;早地中耕用畜力按锄;水田用 的人力中耕除草工具耘爪、耘荡等。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石锄, 到战国时期有了铁锄。关于楼锄的 记载,最早是在宋、元间的著作《种 漪直说》上。在王祯《农书》上有关 于耘爪和耘荡的记载。 灌溉器具中国早在龙山文化 时期就掌握了凿井技术,以后先后 创制了桔棒、辘护、斗式水车等井用提水工具。关于桔 棒的早期记载见(庄子·天运篇》颜渊(公元前521一 前490年)与师金的一段对话。公元147年汉武梁祠 画像石(山东嘉祥县)上有早期的桔梅图。辘护在春秋 战国时代已用于从竖井中提升铜矿石,以后也用于一 般起重和提水作业。公元6世纪贾思姆著(齐民要 术》,有“井深用辘护,井浅用桔棒”的记载。在王祯《农 书》上,还有用两个容器交替上下提水的“双辘护”。关 于斗式水车的早期记载,见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 在公元前5000一前3(X)0年的遗址中有大量石柞石臼 出土。脚踏雄是由用手操作的柞臼发展而成。到西汉 末年还出现了畜力雄和水雄。晋代杜预(222一284 年)制做了连机水雄,由一个水轮驱动几个雄。 具有上下磨盘的回转磨最初叫皑,是由春秋时鲁国 人公输班(鲁班)所发明。在战国晚期遗址中有石 转磨出土,到西汉时得到进一步推广。杜预制做了 水转连磨(图4),同时还出现了畜力八盘连磨、水碾 等。金末元初出现了风磨。去谷壳用的曹发明于东 汉时期。在王祯《农书》上,还载有具备碾、磨、奢三种 功能的‘冰轮三事”,筛面粉用的“水击面罗’,,将子棉加 工成皮棉的“轧车”等。加工饲草用的侧刀曾见于北宋 和金元遗址中。 农村运输工具.中国古代车、船的发明至少有 4500多年的历史。商代已出现四匹马拉的车子。三 国时诸葛亮、蒲元等所创“木牛流马”,就是一种独轮 车。在北宋张泽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上,就有四辆独 轮车。王祯《农书》列有“舟车门”,载有畜力“大车、 适用于低洼地的“下泽车”;由牲畜牵引在地面滑行的 无轮“拖车”;水乡地区应用的“农舟气短小轻便的 “划船,,;在两岸之间设置竹索,便于农民攀索渡河的 小船“野航”等。(黄顾根)
㈢ 古代中国的农具有什么 把名字和用处写下来。
1.风车。吹去稻谷麦类粮食的草屑瘪粒等杂质的工具。上方朝一边的出口的出杂质,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粮食。
2.石磨。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下盘固定,上盘旋转,上盘的圆洞添原料,下盘的周围出干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农具。用畜力、人力或机器等牵引。因主部件为木材,故称木犁或土犁,以别于后来铁制的双铧犁等。
4.耙。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用于碎土、平地和消灭杂草的整地农具。
5.蓑衣和连枷。蓑衣用竹叶或草、棕编成的雨披。连枷是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6.纺车。手摇或脚踏的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工具。此图是手摇的。
7.草鞋器。用稻秆或草茎等编制的鞋用的工具。
8. 轧籽机。轧出棉花籽的工具。
9. 碓。舂米的工具。用脚连续踏动木杠后端,前端石头一起一落,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粮(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此图是简单的碓。只是一个石臼,外加一根杵或木槌。
10.水车。利用带刮板的链带(条)或系汲筒的水轮,将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的一种提水工具。通常由人力、畜力、水力、风力或电力带动旋转。有龙骨水车、风力水车、管链水车等。此图是龙骨水车的车槽、刮板部分。龙骨水车一种由车槽、刮板、木链、木齿轮等组成的水车。公元168-189年逐渐应用,流传至今。用人力、畜力或风力带动,能连续提水,提水高度一般为1~2米。
11.箪和笼。箪是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白居易《观刈麦》诗“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笼是用竹片编成的盛物的器具。
12.油篓和木桶。油篓是盛东西的器具,用竹或荆条等编成。木桶是盛东西的器具,多为圆形,大多有提梁。
13.石臼和舂米杵。石臼用石凿成的舂米谷等物的器具。舂米杵都在一米左右长,两头粗中间把手处较细,每个重约三公斤。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压米粉的动作叫舂。是黎族人特有的一种劳动方式。
14.打谷板。打谷子用的农具。
15.畚箕。用柳条、蒲草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也可作簸箕用。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的器具。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92/533808.shtml
㈣ 古代农具都包括哪些
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我国古代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
就农具的材料来看,古代农具的发展,大致有石器阶段的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铜器阶段的锸、铲、钁、镰和铚,以及铁器阶段的耜和铫等。
㈤ 古代的农具有哪些(附图)
古代的农具有:耒耜、犁、锄、石斧和耧(lóu)车:
1、耒耜(lěi sì)
最原始农具是木质的耒耜。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它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在尖木棍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脚踏,使之容易入土,这便是单尖耒。后来衍生出双尖耒,提高了挖土的功效。
㈥ 古代农具
概述
1、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
2、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耕作、种植)和动物饲养(养殖)两大类。
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本词条仅简述中国在耕作中的七种通用农具类别。更多的农具需要你们去按分类方式归纳(如:按“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农业生产”来分)门类、总结功能作用,以生产工具的系统记录促进生产力发展。
[编辑本段]一、耕地整地工具
耕地整地工具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业。经历了从耒耜到畜力犁的发展过程。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宋代出现了耖、砺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于打混泥浆。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
[编辑本段]二、播种工具
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水稻移栽工具――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
[编辑本段]三、中耕除草工具
中耕工具用于除草、间苗、培土作业,分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两类。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
[编辑本段]四、灌溉工具
商代发明桔槔,周初使用辘轳,汉代创制人力翻车,唐代出现筒车。筒车结构简单,流水推动,至今我国南方丘陵河溪水力丰富的地方还在使用。
[编辑本段]五、收获工具
收获工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短镢等。脱粒工具南方以稻桶为主,北方以碡碌为主,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我国南北方通用。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
[编辑本段]六、加工工具
加工工具包括粮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两大类。粮食加工工具从远古的杵臼、石磨盘发展而来,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砻。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元代棉花成为我国重要纺织原料,逐步发明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
[编辑本段]七、运输工具
担、筐、驮具、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
㈦ 中国古代农具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
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
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
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
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
注释成
“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
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踏碓)发明于西汉。(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用具)
(风车)汉代。(机械灌溉)
(颺扇)大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
(耩)北魏有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
(窍瓠)北魏。(播种农具)
(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地农具)
(耘荡)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农具)
(耘爪)元代。(除草和松土用)
(秧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长镵)唐已出现。(踏田农具)
(踏犁)唐代。(翻土农具)
(犁刀)“犁头”战国已经出现。(翻土农具)
(蹚头)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头是北宋时期。(疏松两侧的土壤,清除两侧的杂草)
(推镰)也叫“青铜耨”,春秋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麦钐)元代。(割麦刀)
(麦绰)元代。(收麦工具)
(麦笼)元代。(收麦工具)
(水碓)魏末晋初时期。(灌溉)
(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动的碾子)
(船磨)元朝。(捣米器具)
(碓机)
西汉末年。(捣米器具)
(跖铧)元朝有记载。(翻土农具)
㈧ 古代的农具图片加名称作用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 13:25 只看该作者 古代农具2 汉唐以来的耕犁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耒耜,用耒耜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耒耜发展成犁。不过在战国时期以前,人们使用的只是石制、木制、骨制和少量的铜制整地工具。后来由于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战国时期便出现了铁制的耕犁,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文化 中国 历史 UID 15319 帖子 598 精华 35 积分 105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3 最后登录 2008-7-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瞎了 新手上路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 13:26 只看该作者 汉代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耕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解放后出土的一百多件汉代的铁犁中,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犁铧。从山西平陆等地汉墓中出土的几幅犁耕图中,可以看出汉代耕犁的构造形式。当时的耕犁是铁制的犁铧,已经有犁壁的装置。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西安、咸阳、礼泉等地都有汉代铁犁壁出土。犁壁的发明是耕犁的一个重大发展。没有犁壁的耕犁达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亩的目的,还必须靠锄类和铲类农具的帮助才行;有了犁壁就能翻土碎土,犁壁有一定的方向,向一侧翻转土垡,把杂草埋在下面作肥料,同时还有杀虫的作用。欧洲的耕犁直到公元十一世纪才有犁壁的记载,我国至迟到汉代就有了犁壁的装置,比欧洲要早近一千年。汉代耕犁的木质部分由犁辕、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箭、犁横等部件组成。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的耕犁已经基本定型,它除了有先进的犁壁装置外,还有能调节耕地深浅的犁箭的装置。汉代的犁有双辕和单辕的,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的。由于是直辕长辕犁,耕地的时候,回头转弯都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也不很高。尽管这样,它比战国时期的耕犁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详细记述了当时耕犁的部件、尺寸和作用。这种犁的构造是由金属制造的犁镵和犁壁,以及由木材制造的犁底、压镵、策■(é)、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十一个部件组成。这些部件都各有特殊的功能和合理的形式。犁壁在犁镵之上,它们是成一个曲面的复合装置,用来起土翻土的;犁底和压鑱把犁头紧紧地固定下来,增强犁的稳定性;策■是捍卫犁壁的;犁箭和犁评是调节犁地深浅的装置,通过调整犁评和犁箭,使犁辕和犁床之间的夹角张大或缩小,这样就使犁头深入或浅出;还可以通过犁梢来掌握耕地的宽窄;它的犁辕是短辕曲辕,辕头又有可以转动的犁盘,牲畜是用套耕索来挽犁的。整个耕犁是相当完备、相当先进的,也很轻巧,耕地的时候回头转弯都很灵便,而且入土深浅容易控制,起土省力,效率比较高。 陆龟蒙所叙述的耕犁是中国耕犁发展到比较完备阶段的典型,它的构造要比秦汉时期的犁完备和复杂得多,和现代的耕犁基本相同。这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的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宋元以后,耕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各地创造了很多新式的耕犁。南方水田用犁镵,北方旱地用犁铧,耕种草莽用犁镑,开垦芦苇蒿莱等荒地用犁刀,耕种海堧地用耧锄。 根据史料记载,在整个古代社会,我国耕犁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前列。 汉代的播种机——三脚耧 我国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头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 UID 18043 帖子 185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14 最后登录 2008-7-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瞎了 新手上路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 13:26 只看该作者 汉代三脚耧复原模型,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它的构造是这样的:下面三个小的铁铧是开沟用的,叫做耧脚,后部中间是空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一垅。三根木制的中空的耧腿,下端嵌入耧铧的銎里,上端和子粒槽相通。子粒槽下部前面由一个长方形的开口和前面的耧斗相通。耧斗的后部下方有一个开口,活装着一块闸板,用一个楔子管紧。为了防止种子在开口处阻塞,在耧柄的一个支柱上悬挂一根竹签,竹签前端伸入耧斗下部系牢,中间缚上一块铁块。耧两边有两辕,相距可容一牛。后面有耧柄。 播种前,要根据种子的种类、子粒的大小、土壤的干湿等情况,调节好耧斗开口的闸板,使种子在一定的时间流出的多少刚好合适。然后把要播种的种子放入耧斗里,用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扶耧人控制耧柄的高低,来调节耧脚入土的深浅,同时也就调整了播种的深浅,一边走一边摇,种子自动地从耧斗中流出,分三股经耧腿再经耧铧的下方播入土壤。在耧后边的木框上,用两股绳子悬挂一根方形木棒,横放在播种的垅上,随着耧前进,自动把土耙平,把种子覆盖在土下,这样一次就把开沟、下种、覆盖的任务完成了。再另外用砘子压实,使种子和土紧密地附在一起,发芽生长。 现代最新式的播种机的全部功能也不过把开沟、下种、覆盖、压实四道工序接连完成,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三脚耧早已把前三道工序连在一起由同一机械来完成。在当时能够创造出这样先进的播种机,确实是一项很重大的成就。这是我国古代在农业机械方面的重大发明之一。 灌溉机械——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龙骨车,古书上都叫翻车,据《后汉书》记载,这一灌溉机械是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后来由于轮轴的发展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发明了以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根据动力的不同,龙骨水车有下列几种。 人力龙骨水车 人力龙骨水车是以人力做动力,多用脚踏,也有用手摇的。元代《王祯农书》和清代麟庆的《河工器具图说》中关于龙骨车的叙述比较详细。它的构造除压栏和列槛桩外,车身用木板作槽,长二丈,宽四寸到七寸不等,高约一尺,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和槽的宽窄一样,比槽板两端各短一尺,用来安置大小轮轴。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由一节一节的龙骨板叶用木销子连结起来,很像龙的骨架一样,所以名叫龙骨车。在上端的大轴的两端,各带四根拐木,作脚踏用,放在岸上的木架之间,人扶着木架,用脚踩动拐木,就带动下边的龙骨板叶沿木槽往上移动,把水刮上岸来,流入田间。龙骨板叶绕过上端大轴,又在行道板上边往下移动,绕过下端的轴,重新刮水。这样循环不已,水从低处源源不断地被车上岸来。这就是龙骨车的构造和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