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长春名字的由来
长春名称的由来:
长春的地名来自于距今约七千年前古老的原始部落肃慎族的语言“茶啊冲”,这句话是当时肃慎人在祭天的时候说的祈福语言,就相当于现代人祈福时说“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
因为当时肃慎人祈福的地方在“喜都”,也就是现在的长春,后来当地的部落氏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与汉族融合,慢慢开始说汉语了,“茶啊冲”与汉语的“长春”发音很近似,就将“茶啊冲”音译为汉语的“长春”了,并取代了原来的地名“喜都”,成为这里的地名了。
“茶啊冲”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名称。“茶啊冲”的历史早于“喜都”这个地名数千年。
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个国王的都城,当时为肃慎部落南支(满族的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称这里为喜,肃慎的第二代国王在此修地修建了土坯城墙和宫殿,称此地为“喜都”。当时已有人口近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1)长春在古代名字扩展阅读:
长春还有个老名就叫宽城子。清嘉庆五年五月,清王朝应吉林将军秀林的请求,决定在蒙地上“借地设治”成立长春厅,设理事通判衙门。
这是清代开国以来在蒙地上设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它标志着开发蒙地的开始,也标志着清政府封禁政策发生动摇。长春厅之名来源于长春堡,长春设治之前,清政府的各种文书都提到长春堡。长春厅最初在长春堡的伊通河东岸修建起一座小城,取名新立城。
设治以后,人口猛增,考虑当时政治与经济形势的需要,道光五年长春厅治从新立城迁到宽城子。
在今南关四道街修建厅衙。1865年,马振龙起义军攻城之后,开始修建木板城垣,并筑崇德、全安、聚宝、永兴、永安、乾佑六座城门。当时的宽城子,南北长约3.5里,东西宽约7里,东西广于南北约一倍,所以有了宽城子之名。
因为南北线为子午线,东西线为卯酉线,子午为长,卯酉为宽,当然就是宽城子了。所以长春厅治所自新立城北迁后,长春的俗名又被称为“宽城子”。
Ⅱ 长春市在清朝叫什么名字
长春市在清朝期间叫宽城子,和公主岭齐名
Ⅲ 长春以前叫什么
长春地名演变:
上古——茶啊冲(肃慎语长春发音)
早商——喜(三个七字)都,喜州
商朝——德惠城,合龙城
两汉——扶余王城,天罡城
唐朝——书山府
渤海——隆州府,龙州府
辽(契丹)——耶律德光城
金朝——隆州白龙府、宽城府(宽城子) ,隆州黄龙府(农安县)
元明——城灭废墟
清朝——长春厅、长春府、长春县
民国——长春 、宽城子
满洲国——新京
当代——长春
Ⅳ 长春在古代叫什么
古称“喜都”、“黄龙府”。
1、喜都(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时为肃慎南支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字读音Xi,为纪念肃慎击败外族报喜之义而得名),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南支的惠、漠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融合成为惠漠部族,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惠),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
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满语“关口二郎”当为灌口二郎转音,实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2、黄龙府位于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县城内,为辽金两代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城址周长3.5公里,尚存城址残迹7处。
公元1127年,金兵俘虏宋朝徽、钦二帝,曾将他们一度囚禁于此。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曾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所言黄龙府即指此地。
长春有着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蕴,是著名的中国老工业基地 ,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和电影制作基地。
有“东方底特律”和“东方好莱坞”之称,同时还是新中国轨道客车、光电技术、应用化学、生物制品等产业发展的摇篮,诞生了著名的中国一汽,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客车厂,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
长春是吉菜的发源地,长春自古就有汉、朝、蒙、满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特有的民族食俗,客观上形成了独特多元的吉菜饮食文化。
20世纪30年代,长春成为伪满州国统治中心,溥仪的宫中膳房聚集了一批北京清宫御厨和山东名厨,宫廷菜、鲁菜与长春民间菜相互交融,形成了吉菜的基本雏形。又经过近年来的大规模挖掘、创新、推广,吉菜逐渐地以其独有的特色展现于世人面前。
Ⅳ 长春以前叫什么
长春以前称喜都、茶啊冲、黄龙府。
宋辽金,北宋初,辽朝在设黄龙府(即“直捣黄龙”之黄龙府,今农安县城),属东京道。北宋末,金国建立,曾定都黄龙府。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副省级市、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和重要的工业基地。
(5)长春在古代名字扩展阅读:
长春地处中国东北平原腹地松辽平原,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
是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一带一路”北线重要节点城市、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城市、长吉图战略腹地城市、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
长春位于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居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Ⅵ 为什么长春叫“长春”,长春的名字由来以及传说都有哪些
长春市是中国吉林省的省会,位于东北的中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属于世界著名的黑土壤带,盛产大豆,曾有豆城之美称。今天的长春占地两万多平方公里,有近700万人口。是一个以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城市。
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东北是它的龙兴之地,是满族的故乡,所以在清朝当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它给予在政治上,建立政治特区和文化特区,给予特殊保护,所以它从康熙以后,雍正的时候全面禁止关内老百姓的垦荒,限制蒙古,内蒙和东北汉人之间和满族人的互相的往来,互相越界,就是维持东北生产和生活秩序,所以就在东北修一条柳条边,什么叫柳条边呢,就是插柳为边,以界蒙古。
不了解东北开发史的人,大概不会知道柳条边,更不会知道柳树与一座城市曾有着那么重要的关联
柳树这个植物是非常容易活的,春天插上以后,到秋天就能够长起来,所以生长非常快,而且它的分杈分的很密集,所以它就很快的形成一道柳条边墙。”
清朝在东北最早修筑的柳条边墙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称它为老边。清朝人杨宾专门为此著书《柳边纪略》。今天残存在伊通县、长春一带的柳条边叫新边。是公元1681年,清康熙年间修筑的。有近400公里长。
当年长春一带大片的土地,清朝ZF把它封给了一位蒙古王爷。因为他帮助满族人推翻明朝有功。
“蒙古族为了生计,所以他把他的土地招垦,就把关内的流民招来开垦土地给定居,然后收租,所以山东的人、河南的、河北的携家带口,闯关东就是这么来的。”
尽管招募汉人,开垦土地,在当时是违反清朝ZF禁令的。但蒙古王爷为了让这大片的游牧地能生金吐银,他和违禁的流民一道,冲破了历史的藩篱,掘开了这道柳条边。不断聚集到这里的人们,开始在柳条边外定居了下来。至今长春还保留着很多这样的地名——靠边吴、靠边王。那就是靠着柳条边定居下来的关里人的居住地。
由于涌来的流民太多,没有个管理机构不行。1800年7月,清朝ZF不得不同意了当时的吉林将军秀林的请求。建立了一个叫“理事通判衙署”的机构。专门管理当时的所谓“外来人口”户籍,和诉讼、盗窃案等事务。
这时,长春一带的外来人已达2330多户,耕垦农田26万多亩。柳条边的历史使命到此结束了。面对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清朝ZF表现出了一种政治智慧,一种称得上高明的变通。承认了现实,对历史大趋势作出了让步。
1800年7月8号,理事通判衙署的建立,是长春历史上第一个行政机构。因为它当初建在了一个叫长春堡的小村子上。人们习惯的叫它长春厅。长春这个名字也就由此得来。长春市的历史也就由这里开始了。
长春堡离现在的长春市有25公里。当年的长春市还只是一个叫宽城子的村镇。
1825年就从长春堡把长春亭迁到宽城子,宽城当时是一个集镇,当时在长春亭管辖的范围之内最大的集镇,它在伊通河畔, 处于交通中心,所以地势比较平坦,很方便,所以集聚了一个居民区,是个村镇吧。
地方ZF管理机构迁到宽城子后,长春厅也由厅升为了府。原来的村镇经过不断的建设,到20世纪初,城区的面积约有7平方公里,城内初步形成了功能不同的街市。先后修筑大小城门12座。宽城子这个名字退位成了现在长春一个老城区的区名。而长春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名字。
所以长春这个城市应该叫流民城市,因为先有老百姓,先开垦土地了,后建机构,然后才逐步建成城的规模。”
1907年,长春城内的人口已有4——5万人,长春也进入了城市的初创时期。
1908年,清ZF在长春设立了“吉林西南路道衙门”。这里就是道台衙门旧址。是当时长春的最高官府。占地25000多平方米,造价为9万多两白银。这在当时的长春,算得上是最宏伟、壮观的建筑了。
200来年,一段并不古老的历史,造就了长春这座年轻的城市。开边垦荒、筑屋建城、军阀压榨、外寇袭扰,更造就了她万难不屈的性格。今天,这座在柳条边上站立起来的城市,到处都充满着勃勃生机
Ⅶ 长春名字由来
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
在喜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然茶啊冲历史早于喜都数千载,实则后人混为一谈。茶啊冲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称谓。 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时为肃慎南支(满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字读音Xi,为纪念肃慎击败外族报喜之义而得名),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南支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满族前身一支),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满语“关口二郎”当为灌口二郎转音,实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唐朝开元时期,长春地区成为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时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犯人的地方,当时书山城被冤枉发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为文化之城,是许多中原学子向往的学习之地,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广为流传至今。此时长春已人口近十万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数十倍。也因为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广泛传入东北亚地区,此后千年一直影响东北民族文化发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领袖大祚荣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国,改“书山府”为“隆州府”,定为国都。后迁都“敖东城”,但隆州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万。 公元916年,契丹建国,逐渐强大。长春地区成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于契丹的一个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将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为“耶律德光城”。 此后蒙古日益强大,攻占宽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下来,蒙元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之地,才会久攻不下,遂下令将宽城子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辽阳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变为一片废墟,又将废墟挖地三尺,夷为平地,所以今天几乎上找不到这座古城的任何痕迹,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点留下一点残存的遗迹。 明朝后期女真再次勃兴,建立大清帝国,长白山成为满洲族(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祭祖的圣地,在原来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驿站成为去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的诗句,后来嘉庆登基后去长白山祭祖,来到这个驿站时也发现这里气候很凉爽,又听说先帝说过的话,便在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Ⅷ 长春古时候叫什么
长春的历史概况
长春原名宽城子。夏、商、周属肃慎;两汉、三国、西晋时属夫余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入高句丽版图;隋及唐初属高句丽之夫余诚。公元六世纪后,高句丽渐衰,终为新罗与唐朝联军所灭,长春一带又属渤海国扶余府所辖。辽属东京道之黄龙府;金属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属开元路;明初属奴尔干都司,明中叶属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为蒙古族王公领地。
长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毁于战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缘于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继与沙俄、日本的侵占相联。故对长春既有古城之说,又有现代城市之议。
1800年7月8日 清政府地设治,设立长春厅。
1825年 长春厅衙署迁到宽城子,即今天的西四道街一带。
1865年 长春商民募集资金修筑城墙。
1884年 长春厅抚民通判李金镛创办养正书院。
1901年 俄国人建成了长春的第一座火车站---宽城子火车站。
1906年 长春开埠后当地政府耗资白银九万两修建道台衙门。
1907年 日本人开始修建长春火车站,满铁长春附属地的规划和建设开始了。
1912年 吉长铁路通车。
1931年9月19日 日军攻占南岭兵营,长春沦陷。
1932年3月9日 伪满洲国成立,爱新觉罗 溥仪就任执政。
1934年3月1日 爱新觉罗 溥仪登基称帝,年号康德。
1932年11月 日本关东军主持《大新京都市计划》,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
1945年8月19日 苏军进驻长春,日本关东军投降。
1948年6月25 东北人民解放国围困长春战役开始,围城期间市内死亡十余万人。
1948年10月19日 驻长春国民党守军分别起义,投降,长春解放。
1948年10月15日 长春特别市市政府成立,邹大鹏任市长。
1953年7月15日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
1954年9月27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入长春市,长春市变成为省会城市。
1955年 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